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 会议文件 > 代表大会 > 正文

政 府 工 作 报 告——2017年2月20日在西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发布者:西安人大    发布时间:2017-02-20    来源:西安人大

 

——2017220日在西安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西安市市长  上官吉庆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宏观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严峻的五年,也是我市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取得改革发展新成就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秉承“一张蓝图干到底、两块短板求突破、多措并举惠民生、创新管理促和谐”的工作理念,统筹抓好“五项重点工作”,着力推进品质西安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开启了千年古都伟大复兴的历史篇章。

这五年,经济综合实力跃入新量级。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综合施策、多元发力,经济发展实现了“三连跨、九翻番”。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000亿、5000亿、6000亿元大关,2016年达到6257.2亿元,增长8.5%,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80.9个百分点,增速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去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金融业增加值、进出口总值、旅游业总收入、科技成果交易额等9项重要经济指标较2011年均实现“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30.7亿元,是2011年的1.8倍;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2.8%,较2011年提高2.2个百分点。累计实施市级重点项目1152个,总投资达到1.7万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4倍。

特别是,面对去年开局稳增长压力加大、投资持续下滑的严峻形势,我们适时出台了“稳增长22条”“楼市新30条”“促旅游27条”和“强工业20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策划实施了幸福林带等12个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快速路等21PPP项目,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实施精准招商、深入开展“千人亲商助企”活动、大力整治投资环境,打出了一套抓项目、促投资的“组合拳”,顶住了下行压力,在较短时间内扭转了投资连续16个月负增长的不利局面,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同比提高14.5个百分点。全市“五上”单位总数达到5518户,较2015年净增542户,创历年最好。

这五年,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新突破。我们紧盯高端优质的结构调整方向,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三次产业比调整为3.7:35.1:61.2。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737.4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4倍。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78.4亿元,增长9.9%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4.1%35.0%,新增中兴通讯、隆基股份、陕西星王3户百亿元工业企业。“五区一港两基地”对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综合排名在146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升至第四。商贸、旅游、物流、会展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科技、金融、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去年京东西北公司自营交易额突破120亿元,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较2011年提高6.6个百分点。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西安列入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区域,荣获“全国十大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中国十大影响力会展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称号。

这五年,创新改革发展增添新活力。我们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优化环境、释放潜能,两个“国字号”创新改革试验、示范工作全面启动。在创新利益分配、成果转化等13个方面开展了先行先试,我市2条经验列入国家第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目录。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成了以西安科技大市场为核心的“互联网+”区域创新服务体系,技术成果交易额连续5年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累计培育科技企业小巨人1185家,全市各类创业创新载体达到128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3%,荣获“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称号,获批“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编制公布了市、区(县)、镇(街)三级权责清单,去年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74.7万户,是2011年的1.9倍。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年直接为企业减负约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商品住房库存去化周期缩短至9个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政府机构改革、公车改革如期完成,国资国企和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成为全国亮点

这五年,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我们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立足优势、扩大开放,以大西安为核心的陕西自贸区成功获批。欧亚经济论坛被确定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十大平台之一,成功举办四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西安港”成为我国首个获批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每周三班常态化运营,开通西安至阿姆斯特丹(长安号)国际货运航班。新增国际航线37条,西安成为西北首个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汉长安城未央宫等5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西安设立领事馆、签证中心的国家达到20个,国际友好城市增至29个。成功举办2016央视春晚分会场和中秋晚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G20妇女会议和农业部长会议等重大活动,西安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8.2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7958.9亿元、进出口总值6541.2亿元、服务外包合同额59.3亿美元,分别是上个五年的2.5倍、2.1倍、3.4倍和5.1倍,去年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值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90%92%,西安对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龙头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陕鼓、西电、隆基股份、爱菊粮油等一批本土企业成功“走出去”。世界500强企业(不含国内)达到174家,去年与“六大央企”及美光科技、万达集团、浦发银行等中外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国最大外商投资项目三星电子闪存芯片项目从落户到投产,仅用了两年时间,创造了“陕西速度”和“西安效率”,去年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西安荣登联合国“全球最具发展潜力新兴城市”榜单。

这五年,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我们持续推进城市治理,建管并重、共治共享,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圆了西安人民18年的“创文梦”。南门区域综合改造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重大示范工程。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731.7亿元,去年达到437.1亿元,是2011年的1.8倍。201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治污减霾工作,累计拆改燃煤锅炉1544台、削减燃煤230万吨,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20.3万辆,PM10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28.432.4个百分点。大力推进缓堵保畅工程,地铁1号线、3号线和2号线延伸段建成投用,累计运营里程达91公里,日均客运量110万人次以上;完成200余项城市道路综合改造工程,新增道路面积1541万平方米,建成公共停车位5.3万个,新增和更新公交车3886辆、公共自行车5.2万辆,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56%。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3条高铁线路,铁路北客站、机场T3航站楼建成投用;新建、改建西咸北环线、西临等6条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了“一环十二辐射”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实施10项水源工程,李家河供水工程建成供水。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推进,电、气、热及污水处理等城市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美丽西安建设扎实有效,秦岭保护步入法治化轨道,强化规划管控,加大对各类违法建筑、采矿点的依法处置力度,遭到破坏的地表生态得到有效修复,生态景观长廊初步建成;渭河西安段“三年变清”目标如期实现,南岸124公里堤顶景观大道全线贯通,启动实施了涝河陂湖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新增生态水面1.2万亩、湿地面积2.8万亩;新增造林绿化41.2万亩、城市绿地2275万平方米。

去年以来,我们深入推进城市治理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广告牌匾、占道经营等12项集中整治工作,火车站、钟鼓楼广场环境整治和绕城高速出入口景观提升初见成效。新建和提升改造绿地广场100个,文景山公园、灞渭桥车游湿地公园建成开放,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7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8.03%,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这五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扎实办好每年“十项惠民实事”。全市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到3252.4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倍。城镇新增就业63.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1.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630元和15191元,是2011年的1.6倍和1.7倍。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578所,新增学位5.8万个;新建、提升中小学1162所,惠及学生26万人;实施学前一年和普通高中免学费。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8.96亿元,新建、迁建市第三医院、市中医医院等5个市级医疗机构,改造提升8个区县级医疗机构,全市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98.5%99.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97%。建成养老机构67家,农村幸福院63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491个,全市养老服务床位达到4.36万张。建设保障性住房20.77万套,完成83个城中村整村拆除和42个棚户区征收搬迁,回迁群众17.7万人。累计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98.8亿元,解决了37.2万中低收入职工住房问题。完成新农村重点村建设2573个,建成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286个。50.7万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实现阶段性脱贫,组织实施移民搬迁10.1万人。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01处,解决了151.9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去年改造老旧小区19个、144万平方米,改造更新“三无”老旧住宅电梯172部。将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年3600元,城市环卫保洁人员工资待遇提高到平均每人每月2300元以上。建成曲江书城等63个重点文化设施,电视、广播、社区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大型历史正剧《大秦帝国》第三部《崛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引起强烈反响。建立完善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四位一体”反恐怖工作机制,西北首家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监控中心(96333)建成运行,我市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成功入围“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首批试点,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八连冠,民族、宗教、参事、人防、统计、档案、地方志、气象、防震减灾、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步,连续5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这五年,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我们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能为核心,自觉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打造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制定出台《西安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规范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程序;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市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政务公开;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按时办结建议、提案5249件,满意率99%以上。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取消下放调整382项行政事权,撤销议事协调机构228个,将项目审批时限平均压缩了50%以上;引入第三方评价政府绩效,创新开设“问政时刻”“每日聚焦”栏目,建立了“全员督办、分级协调”的督查督办制度;连续5年荣获人民网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全国先进单位。不断加强政府权力运行监管,强化对关键人员、关键岗位的管理,建立市级行政机关公务员轮岗交流制度,积极推进审计全覆盖,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安发展的中省单位、广大企业,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政法干警,以及海内外同胞、侨胞、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总量不大、工业不强、非公经济和县(区)域经济薄弱依然是西安发展最突出的短板,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西安特有的文化、科教、区位等优势仍未有效转化成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动能;城市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多元共治格局尚未形成,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城市病”比较突出,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与市民期盼仍有差距;政府职能转变仍需深化,营商环境还需优化,个别公职人员廉而不为、严而慢为的现象依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

今后五年,是西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大西安建设、实现追赶超越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

根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今后五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落实“三项机制”为保障,围绕“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奋斗目标,系统推进品质西安建设,建西部经济强市、创西部城市最佳,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确保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新篇章

今后五年,我们要全力以赴抓好“九大关键行动”:

实施共建大西安行动,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抢抓省委、省政府把西咸新区交由西安代管的重大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大西安。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布局,支持西咸新区创新发展,建好西安的“大特区”,加快形成多轴线、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大西安的城市品位、形象和核心竞争力。深化西安、咸阳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创业就业、环境治理、政策保障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主动对标世界一流城市,着力增强高端要素聚集、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推动大西安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融合对接、合作发展,担负起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责。到2049年,全面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实施产业升级行动,打造西部经济中心。围绕迈入“万亿级”城市目标,强力推进“三廊两轴两带一通道”和“八大平台”建设,持续做大总量、做优质量。紧盯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积极实施“三换三名”工程和“9个倍增计划”,加快培育“3个万亿级产业、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增10个以上百亿元龙头企业,打造3050个“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特色小镇,基本建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8.5%以上,成为西部经济强市。

实施创新引领行动,打造丝路科创中心。依托我市富集的科教、人才资源和两个“国字号”创新改革试验示范,按照“两区带动、双创支撑、多点突破”的思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速聚集各类创新要素,抢占创新驱动发展的制高点。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军民深度融合创新改革,破除一切制度藩篱,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创新要素的创造活力,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积极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不断做强双创孵化示范平台。充分发挥西咸新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完成“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任务,构建西部创新创业新高地。

实施开放兴市行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肩负起引领向西开放的国家使命,全面加快自贸区建设,临港经济取得突破发展。按照“互联互通多元化、对外贸易便利化、区域发展协同化、服务标准国际化”的思路,不断优化涉外服务环境和营商环境,创西部最佳。依托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开放平台,广泛开展文化、旅游、教育、经贸等多领域国际务实合作,建设国家对外交流中心。坚持优进优出,持续招大引强,拓展“海外西安”新空间,积极寻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西安定位”,构建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到2021年,进出口总值达到600亿美元,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0亿美元以上,世界500强企业(不含国内)达到200家以上,建成国家对外开放“门户城市”。

实施文化强市行动,打造丝路文化高地。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掘西安作为千年古都、丝路起点、华夏之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守护、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讲好“西安故事”。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家文化贸易基地和文化创意中心,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提升“西安形象”。砥砺文化担当,加快推出一批彰显西安特色、西安风格、西安气魄的精品力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西安力量”。开展文化交流,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支持更多本土文化企业、团队、人才“走出去”,传播“西安声音”,叫响做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西安文化“金字招牌”。

实施绿水青山行动,打造美丽西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全力守住老百姓的“幸福靠山”。推进柔性治水,实施河湖水系一体化治理,实现生态安澜、人水和谐,加快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依法保护秦岭,围绕“山青、水净、坡绿”目标,加快生态修复,建设秦岭国家中央公园,打造西安永续发展的绿色屏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倡导市民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实现绿色崛起。着力解决“减霾难”,坚持用系统化思维、法治化手段、网格化管理,实施全域化治理,全力消除老百姓的“心肺之患”,努力为市民创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的美好家园。

实施品质提升行动,打造宜居西安。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打造承古开新、开放包容、高端优质、和谐宜居的品质之城。深入开展城市专项治理,突出抓好生态宜居、投资服务、生活品质“三个环境”建设,持续推进“烟头革命”“厕所革命”和“行政效能革命”,着力破解“治堵难”“治脏难”“办事难”等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各种“城市病”,全面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全市人民生活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使西安成为最具幸福感、最有归属感的城市。

实施共治共享行动,打造平安和谐之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市民的主人翁地位,画最大同心圆,求最大公约数,实现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同行,加快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深入推进“健康西安”“平安西安”“法治西安”建设,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西安更加安全、有序、文明、和谐。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下气力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等问题,让市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确保如期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追赶超越行动,打造西部最佳城市。坚持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更优的服务,积极谋划和推进西安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在追赶超越发展上走在前列、在优化发展环境上走在前列、在用好难得机遇上走在前列、在建好政治生态上走在前列,全面当好陕西追赶超越发展的“排头兵”。紧盯国家定位,着力建强创佳,凝聚全市上下开拓进取的磅礴之力,推动千年古都全面振兴,真正使西安成为拥有大格局、富有新活力、极具吸引力的西部最佳城市。

三、2017年工作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奋力做好追赶超越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综合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万元GDP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3.3%4.13%。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产业升级,着力打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以高新区为引领、“高新区+航天基地+沣东新城+大学城+科研院所”等区域为依托的科创大走廊,以经开区为引领、“经开区+高陵组团+临潼组团+航空基地+富阎板块”等区域为依托的工业大走廊。实施“9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数字化+’4个行动计划”,全市工业发展基金总规模达到700亿元以上,年内建成全市工业云平台,争创“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

加快培育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中兴、华为、三星、美光等龙头,推进比亚迪5000万部和中兴2500万部智能终端、西咸新区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比亚迪、陕重汽、法士特等龙头,推进比亚迪6万辆新能源汽车和5000辆纯电动大巴、通家新能源汽车工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西飞、西航、航天六院等龙头,推进大飞机、贝尔直升机、北斗导航、西工大无人机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依托比亚迪、中铁建、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等龙头,推进“云轨”生产基地、盾构机制造、工业机器人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西北有色、隆基股份、陕西星王等龙头,以超导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增材制造(3D打印)等为重点,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强生、银桥、青啤汉斯等龙头,推进强生全球供应链生产基地、青啤汉斯迁建扩能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与食品饮料产业。突出抓好100个年度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全年工业招商引资规模突破700亿元,工业投资增长6%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力争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汽车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做优现代服务业。强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化生活性服务业结构,培育新兴消费模式,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

推进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完成大西安全域旅游规划,设立40亿元旅游发展基金。推广蓝田全域旅游经验,支持临潼兵马俑大景区建设,加快实施西咸新区丝绸之路风情城、灞华夏文化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成开放白鹿仓、中国·周城等项目,争创城墙·碑林、朱雀·太平和大明宫35A级景区,新增63A级以上景区。对照国际标准,完善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加快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游客接待中心、集散中心、自驾车营地建设,持续整治旅游市场环境,培育引进一批品牌旅行社,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地区旅游合作,全面提升西安旅游发展品质和国际竞争力。力争接待海内外游客1.62亿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380亿元以上。

加快建设以高新科技金融区为核心沣渭能源金融区曲江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试验区为支撑的金融“金三角”,支持经开区建设丝路金融创新试验区,打造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科技金融、能源金融、文化金融、大数据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新增上市挂牌企业35家,融资突破400亿元。

扎实做好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抓紧编制我市物流业发展规划,优化整合物流资源,建立全市物流大平台。支持西咸新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建设以国际港务区为依托的西部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加快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中国邮政西安邮件处理中心、西咸新区现代服务贸易企业聚集区等项目建设,提升西安全国物流节点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区。全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720亿元。开工建设丝路国际会展中心,优化提升曲江会展中心、绿地笔克等会展设施功能,全年举办规模以上会展活动180个以上。

推动科技服务业提速发展,抓好检测检验、工程咨询、创业孵化等综合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推进华为、海康威视、中软国际等研发基地建设,支持高新区软件新城发展,全市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300亿元,争创中国软件名城。全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

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抓好东大街、解放路、小寨、大兴新区等25个重点商圈建设,推进芙蓉新天地二期、高新万达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永兴坊二期、九部坊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鼓励企业发展B2CO2O商业新模式。加快发展以信息经济、大数据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加快培育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大力发展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加快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支持京东西北电子商务基地等项目建设,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

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一区三带七板块”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积极实施“互联网+品牌农业”,推动一产加速与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做优做强周至猕猴桃、阎良甜瓜、户县葡萄、临潼石榴、灞桥樱桃等特色农产品,培育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依托秦岭花世界、白鹿原四季花谷等项目,打造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经营户“个转企”,新增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以上,家庭农场50个。加快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成一批电商示范镇、示范村。建设粮食高产示范区,持续抓好“菜篮子”工程。

扎实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出台我市特色小镇建设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打造全市特色小镇平台,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国家级蓝田汤峪温泉小镇建设,启动灞柳基金小镇、经开光伏小镇、长安梦想小镇、庄非遗小镇等一批市级特色小镇建设,年内各区县、开发区要策划包装23个特色小镇,使特色小镇建设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民营经济、区县板块突破发展的重要动能。

加大培优扶强工作力度。推动“五上”单位增数量、扩规模,培养壮大骨干企业,培育发展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梯次跃进的竞相发展态势。年内新增百亿级龙头企业2户以上,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户、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企业80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50户和资质内建筑业企业100户。积极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推动“西安产品”向“西安品牌”转变,年内争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35个。

(二)聚焦创新驱动,着力增强追赶超越新动能。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落实购房落户相关政策,控制供地规模和节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确保商品住房库存去化周期稳定在合理范围。支持企业通过债转股、股权融资等方式“去杠杆”,使企业轻装上阵、焕发活力。落实我市“降成本行动计划”,全年降低企业成本90亿元以上。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科技创新、民生保障四个供给侧短板,努力突破工业经济、非公经济、开放经济、县(区)域经济四个发展短板。

统筹推进两个“国字号”创新改革试验示范。认真落实中央“17项授权”和我市“创改39条”,年内形成35条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争取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区尽快获批。深化与各大军工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兵器基地和高新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军民融合孵化器建设,突出抓好航天智能工业机器人、液氧煤油发动机等一批“军转民”项目,新增30家“民融军”企业。以“事改企”和优化利益分配为重点,积极做好各类科研院所创新改革试点,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拓展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功能,加快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建设,全年技术成果交易额突破750亿元。支持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扶持好光电子先导技术研究院、陕西军民融合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型示范项目。

协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小巨人培育计划,着力打造50户“瞪羚企业”,新增小微企业6万户。政府、企业、社会合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众创空间,重点培育中科创星孵化器、航空创新创业园等10个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快建设西安交大科技创新港。积极争取高新区纳入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打造“西部硅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厚植创业文化,营造创新氛围,让西安成为天下英才创业的乐园、圆梦的福地,让所有怀揣梦想的人在西安都能为梦奋斗、梦想成真。

稳步推进其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加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到位。积极推进国企改革“五项试点”,加快“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年底前基本完成市级部门与所属国有企业脱钩。进一步理顺开发区与行政区的管理体制。配套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支持高陵六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抓好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全面启动农村清查核资工作,成立市区两级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促进土地确权成果应用。年内完成国有林场改革。

(三)聚焦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推动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全力抓好592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度投资超过2165亿元,产业项目占比达到50%以上。扎实推进“十三五”总投资2.7万亿元的50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能开工的尽早开工。抓好12个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十大城市片区”改造,切实增强政府类投资的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建设考核,完善领导包抓、督查跟进、台账管理等制度,严格落实征地拆迁、服务保障等责任。深入开展投资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查处推诿扯皮、不敢担当、落实不力的人和事,坚决打击强揽工程、阻挠施工等违法行为,有效解决项目落地难、阻力大、进度慢等问题。

强力推进“招大引强”。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坚持“五资”齐抓,积极从外引、向上争、朝内挖。着眼全球产业链构建,紧盯欧美发达国家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产业转移,加大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的引进力度,吸引更多大企大商和企业总部落户我市,确保美光二期、宜家购物中心等外资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按照“以市场换产业、以项目换投资”的思路,深入推进“央企进陕、落户西安”,力促已签约项目及战略合作协议加快落地实施。主动对接中省战略,积极策划包装项目,力争使我市更多项目和工作列入国家、省上发展大盘子,推动“引汉济渭”、关中城际铁路、西咸南环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围绕完善、延伸产业链,支持三星、比亚迪、陕重汽、法士特等龙头企业增资扩能,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加速聚集。加快修订我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一把手”带头招商和“五资”综合考核机制,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发挥驻外机构招商“前哨”和“桥梁”作用,全年实际引进内资27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

着力推动“两促进”“两发展”。积极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在项目策划、资金筹措、研发投入、设备购置、税费减免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民营企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知名品牌的民营经济骨干企业。坚持非禁即入,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扎实做好政府管理服务,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充分发挥西安合作发展基金的导向作用,撬动更多民间资本投资我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地铁、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快速路、城市区域综合改造等一批PPP项目。年内引入民间资本达到1500亿元,增长12%以上。

(四)聚焦自贸区发展,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统筹推进自贸区建设。成立市区两级自贸区管理机构,制定出台我市自贸区建设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加快构建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内陆开放试验区和人文交流新模式。推动以投资贸易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服务业开放为重点的制度创新,扎实做好中央事权对接和地方事权落实工作,在推进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充分释放自贸区的示范带动效应,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经验。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提升“西安港”、航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口岸等四大平台功能,加快形成“三港三网”联动开放新格局。推进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中亚商贸物流园、中俄丝路创新园等项目建设,确保西安综合保税区二期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年内开工建设陕西航空综合保税区。促进“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国际货运航班扩量增效,提高运营水平。加快西安领事馆区、外国机构办公区和国际学校、医院、社区建设,不断完善涉外综合服务功能。办好2017欧亚经济论坛、国际通航大会、中法文化论坛西安周和第二届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西安)峰会等活动,用好“网上丝绸之路”等平台,加强与丝路沿线城市的交流与沟通。

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围绕“迈向高端、填补空白”,加强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推动装备制造、光伏、电力设备等优势产业向海外布局,进一步拓展“西安制造”的国际市场空间。扶持我市骨干企业提升核心产品竞争力,扩大超导材料、输变电设备、工业缝纫机等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良性互动,让“西安智慧”服务全球。全年进出口总值突破1900亿元。

(五)聚焦文化强市,着力打造西安文化品牌。

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统筹布局,兼顾文化特色与现代气息,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杨官寨、汉长安城、秦栎阳城等重点遗址保护项目,启动三学街、七贤庄、小雁塔等历史文化街(片)区建设,加快护城河、顺城巷改造等城墙保护工程,做好唐代天坛、梨园和明秦王墓等特色遗址保护工作,推进古建筑、古村名镇和名人故居保护,年内再筛选公布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单位,延续西安文化根脉。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推动智慧型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支持关中民俗博物院等民营博物馆加快发展,年内新增博物馆35座。挖掘利用好历史、山水、宗教、红色等优势文化资源,打造各展风采、古今融合的多元文化体验区,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建设以曲江新区为引领、“曲江新区+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白鹿原+临潼景区”等区域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大走廊。积极探索“文化+”发展新模式,促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科技、会展、金融、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围绕“文化+人脑+电脑”,用更好的文化、创意、技术、模式和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突出抓好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广告产业园和国家级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建设,推进西安文化科技创业城、西部电影产业集聚区等“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支持大唐西市建设文化艺术品国际交易平台,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文创产品开发,举办“西安原创设计盛典”,打造文创之城、设计之都。发挥西安文化大师、领军人物的引领作用,实施“名城、名家、名作”工程,做大做强西安影视、西安戏剧、西安文学、户县农民画等文化品牌。支持曲江文旅、西影集团、丫丫影视等文化企业发展,培养、引进一批文化高端人才和创作团队,加快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力作,推动西安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年内出版《大西安印象》等丛书。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

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年内建成一批农村文化中心,举办各类文化演出1500场以上,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5000场。加快建成一批各具特色、深受市民欢迎的“阅读吧”和“小书屋”,促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城市”。鼓励、引导、服务、保障各类社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启动西安科技馆、广播电视发射中心等项目建设,开设西安丝路电视频道,确保陕西大剧院9月底前建成投用。办好2017中国跆拳道公开赛、西安国际马拉松赛、第16届西安市运动会和丝绸之路大学生艺术节、第16届西安国际音乐节。全面推进第14届全运会各项准备工作,年内开工建设市体育中心(一场两馆一中心一基地),实施市体育场改造,着力提升全市体育竞技水平,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

(六)聚焦“四治一增”,着力守住绿水青山。

铁腕治霾。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的头号工程。突出抓源头、抓难点、抓薄弱、抓末端,不断强化“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烧、增绿”等措施,加快构建工程、管理、技术、政策“四位一体”的大气污染防治新体系。深化燃煤污染治理,对建成区内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加快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和“煤改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散煤治理力度,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行动,完善清洁能源市场供应及配送体系,强化执法监管,确保完成散煤削减任务;推进建成区外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拆改,年内完成130台拆改任务;对剩余4020蒸吨以下驻军单位燃煤锅炉全部拆除。启动西安“第二气源”项目建设,年新增供气能力46亿立方米。督促重点排放企业向社会公开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测数据,接受公众监督。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年内淘汰所有黄标车,探索机动车冬防期常态化限行措施。坚决抑制扬尘污染,严格落实建设工地扬尘治理措施,全面完成三环内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和煤炭经营企业关停、搬迁,倡导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进一步加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力度,加强城乡生物质燃烧监管。全年优良天数不少于202天。

柔性治水。实施我市“852”河湖水系治理方案,全面落实“河长制”。年内完成渭河西安段北岸57公里堤顶道路建设和5000亩滩区生态修复,昆明池示范段实现蓄水,涝河陂湖形成千亩水面。加快灞河、河、泾河和河等河流综合治理,有序推进沿线村庄截污治污工程。扎实做好水源地保护,完成李家河水库、岱峪水库、甘峪水库等9个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启动治理工作。推进涝渭湿地公园、河湿地公园等建设,全年新增生态水面2600亩、湿地4450亩。

依法治山。进一步完善秦岭保护体制机制,健全网格化管理和常态化督查制度,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最严密的管控、最严肃的问责。明确秦岭生态保护区边界,完善标识系统。大力开展秦岭“四乱”集中整治活动,严格落实我市秦岭北麓矿山专项整治方案,取缔沿山非法石材交易市场,完成矿山生态治理和生态恢复,严厉打击开山取石、河道采砂(石)等违法犯罪行为。推进“多规合一”,加大规划管控力度,规范保护区内居民建房,严格农家乐准入,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加快农家乐集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环山路“绿化、美化、亮化”及配套工程,确保101日秦岭国家植物园(一期)建成开放。深入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秦岭保护志愿行动。

合力治脏。深化城市治理专项工作,推进“烟头革命”“厕所革命”,开展“烟头不落地·西安更美丽”活动,推行“路长制”“所长制”“院长制”。实施城市道路“以克论净、深度保洁”作业标准,加快清扫保洁服务市场化步伐。狠抓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在建工地、城中村、棚户区、城乡结合部等薄弱环节,实现市容环境治理无盲区、无死角、全覆盖。年内启动5个现代化垃圾处理厂建设。不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狠抓农村垃圾围城、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治理,集中建成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立体增绿。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按照“四季常绿、一路一景”标准,深入推进“美丽西安·绿色家园”行动。实施“五路”两侧绿化工程,加快城乡彩色林带和绿道建设,年内造林绿化3万亩。完成绕城高速8个出入口的景观改造提升,加大老旧公园改造力度,加快西安城市生态公园、杜陵生态遗址公园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启动二环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打造古都“绿色项链”。高标准实施主要街区、建筑屋顶、旅游景点及居民小区周边的园林绿化工作,加大“口袋绿地”“口袋公园”建设力度,新建街头绿地广场60个,新增城市绿化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努力打造绿色之城、花园之城。

(七)聚焦大西安建设,着力塑造魅力古都新形象。

扎实做好西咸新区代管工作。立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修编大西安城镇体系规划,年内启动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展2030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实现大西安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严格按照《西安市代管西咸新区工作清单》做好代管工作,落实对接西咸、服务西咸的27个方面61项工作,加快推进西咸新区户籍、教育、医保与西安同城,实现大西安地区车牌同号和交通一体化。优化7个开发区与西咸新区5个板块生产力布局,促进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加强与咸阳的共建融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大力实施“强基增容”工程。全力抓好1490项城建项目建设,全年安排城建投资478亿元。

不断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地铁569号线和1号线二期建设,4号线基本实现轨通。统筹考虑代管西咸新区的实际,优化地铁线网规划,抓紧完善和报批第三期地铁建设规划,力争年内再启动一批新线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年内新增公交线路10条、营运里程200公里,更新电动公交大巴1000辆,继续做好民营公交回购工作。加快昆明路、新兴南路等9个快速路项目建设,打通开元路、科技八路等20条以上“断头路”,开工建设社会公共停车位1.2万个,年内建成投用8000个。完善自行车道和慢行步道建设,新建一批人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着力增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机场三期扩建前期工作;推进北客站至机场、西安至阎良等城际铁路建设,加快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12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协调做好绕城高速通行能力提升和西禹、西汉、兵马俑专线等高速改扩建工作,启动建设西咸南环线、空港至国际港务区等高速公路,加快西阎快速干道和西户路飞行学院段建设。

不断增强城市保障能力。新开工干支线地下综合管廊38公里、缆线管廊86公里。认真解决好城市积水内涝问题,推进小寨地区等一批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着力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完善西咸新区供水规划,加快涝渭三角洲地下水源地、渭北工业区湾子水厂、大峪引水提升二期和引汉济渭输水管网建设,开工建设阎良供水工程,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10万吨。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4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31.5万立方米,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新建、改建110千伏变电站30座,新增变电容量230.5万千伏安。加快市体育中心周边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区域综合承载功能。

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健全完善城市平面维护、街区立面更新等市容环境管理标准和规范,严格依法管理。启动“四改两拆”工作,深入实施“百条整洁美丽示范街”创建、八类“城市家具”治理以及夜景亮化提升工程,不断加大对渣土车运营秩序、违法建设、城中村、棚户区等城市管理难点的治理力度。落实停车管理“三年行动”方案,综合治理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依法整治摩托车、电动车非法载客行为。

打造“智慧西安”。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信息惠民和全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等试点示范,加快建设城市运行大数据中心,构建集约化的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建成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推进“一体化、全方位”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建设,拓展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服务领域,为城市管理、民生改善插上“云翅膀”。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社会服务精细化、市民生活便捷化。

(八)聚焦民生需求,着力增加群众的获得感。

大力实施精准脱贫。瞄准218个重点村和9916户重点户,精准解决制约贫困人口发展的关键问题,推动“温饱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转变。广泛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等5大扶贫主导产业,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带动等10项产业扶贫重点工程,确保周至国家级贫困县和390个省级贫困村年内实现脱贫摘帽,按期完成易地脱贫及避灾搬迁任务。推广新城区“美居行动”做法,深入开展城市扶贫工作。

开展“民生工作提升年”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开展年度“四大创业行动计划”,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7万人。继续推行货币化安置和保障房建设双轨运行,新增货币化保障家庭2000户,提供保障房源2万套,改造老旧小区200万平方米。加快实施1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年内回迁安置群众2.19万人。列出财政专项资金,分两年对全市66个审批建立的集贸市场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并对其余69个依法进行规范整治。推广“曲江集市”经验,鼓励社会资金建设各类绿色惠民市场。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继续加快开发区学校建设,支持西咸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四年行动计划,新建14所公办幼儿园,完成125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任务。探索实行小学弹性放学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得起学。大力推广“名校+”模式,探索城乡学校互建联合体,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和覆盖面,让教育的“起点”更公平。筹建西安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办好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加快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

深入实施“健康西安”行动。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60%以上。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降低城乡居民在二级及以下医院住院的医保起付线。推进多种支付方式改革,办好群众家门口医院,让群众看病更方便。关注老年人健康,在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对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增加胸透、B超项目。抓好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分级分档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年内新增养老床位6400张。实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启动市儿童福利院迁建项目。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全力保障城市安全稳定。深入推进“平安西安”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电信诈骗、非法集资和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创建全国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完善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健全、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追溯机制和诚信体系,建成30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区,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快全市电梯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及“三无”电梯改造,保障以电梯为重点的特种设备使用安全。常态化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执法大检查,狠抓主体责任落实,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市应急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推进信访制度改革,着力打造法治信访、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扎实推进“七五普法”。深入开展双拥创建活动。继续做好民族、宗教、人防、档案、地方志、残疾人等工作。

四、全面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追赶超越的重大使命,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努力打造对党忠诚、勇于担当、干净干事、充满活力的“西安铁军”。

强化依法行政。坚定法治理念,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推动跨部门、跨领域基层综合执法,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全面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职能法定化和事权规范化,敬畏法纪,守住底线,做到既有为又有戒、既知行又知止。

强化效能建设。围绕“最多跑一次”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行政效能革命”。持续简政放权,深化政务公开,完善“四张清单一张网”,探索实行“一枚图章管审批”模式,加快推进网上审批,让信息、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市民少跑路。充分发挥“每日聚焦”“问政时刻”的监督作用,坚决整治“慵、懒、散”,强力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作风顽疾,绝不允许在最好的位置上睡大觉。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定了的事,就要抓紧快办、马上就办,绝不允许在抓落实上“挂空挡”“磨洋工”“掉链子”。

强化为民服务。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建成“12345”市民热线综合服务平台,架起群众和政府的“连心桥”。承诺的事,就要努力做到,不放空炮,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今年政府要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回迁安置、老旧小区改造、食品安全保障、断头路打通等一批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让老百姓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全市政府系统各级公务员都要有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当好“店小二”,提供“五星级服务”,真正把工作实绩记在老百姓的幸福“账单”上。

强化责任担当。深入推进“三项机制”落地生根,全面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真正让踏实干事者有底气、有盼头,让奋发有为者受褒奖、得重用,为勇于负责者负责、为敢于担当者担当。坚持常态督查、专项督查、重点督查、延伸督查、网上督查“五查并举”,细化指标、精准定责、科学考核,对分解下达的任务要“照单验收”、严格奖惩,对占着位子不干事、坐享其成不作为、袖手旁观说怪话的,一经查实,严肃问责。全市政府系统都要有“品质西安我当先”的自觉意识和担当精神,以奔跑的姿态,撸起袖子加油干,使出我们的“洪荒之力”,为西安拼出一个好将来。

强化廉洁自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自觉践行“三严三实”,驰而不息反“四风”、转作风。坚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守住从政为民的“压舱石”,找准履职尽责的“定盘星”,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用干净展示本色、用行动诠释忠诚。

各位代表!开弓没有回头箭,追赶超越没有旁观者。让我们携起手来,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追赶超越,抢抓历史机遇,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奋力推进大西安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