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2015 > 会刊公报 > 正文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的报告
发布者:赵东洋     发布时间:2015-11-18    来源:西安人大

——20151027日在西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西安市水务局局长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我市地处半干旱地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多年以来,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央一号文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是抓好前期工作,拓宽项目投资渠道。积极做好项目规划、可研、立项、实施方案等前期工作,争取中省各类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投资。我6个区县获得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资格,其中2个区县连续争取到国家两轮重点县建设任务,全市重点县项目累计投资5.71亿元。同时,我市有4个区县跻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水利项目建设序列,项目建设投资累计达到1.6亿元。加强部门沟通,对支农水利建设项目进行资源整合,累计安排支农整合农田水利建设投资1.3亿元;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市级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累计安排投资3.8亿元。

二是抓好管理工作,规范项目建设程序。我市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始终坚持“四制”管理不动摇,区县级财政报账制不放松,服务三农理念不改变。对重大项目自觉开展事前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始终贯彻项目竣工“三不验”原则,没有质量监督报告不验,没有实物工程量核查报告不验,没有审计报告不验。全省重点县项目四次考评,我市先后获得3次优秀、1次优良。

三是抓好示范工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节水灌溉发展方向,注重示范引领与全面推广相结合,节水建设与扩灌面积相结合,节水灌溉形式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结合,发展机井暗管输水工程,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市每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都在15万亩以上。先后建成了阎良关山、周至马召等一大批集中连片、效益显著的节水示范区

四是抓好改革工作,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市水务、监察、财政等部门加强沟通,出台200万元以下项目招投标改革管理实施办法,大大缩短了项目实施周期。转变政府职能,下放管理权限,对市级财政资金项目进行改革,将市级整合水利资金切块下达到区县,缩短了项目落实时间,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对投资规模较大的重点水利项目采取竞争申报的办法,通过陈述、答辩,择优确定。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我市连年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多次受到中、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和肯定。着重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不断增加。为破解投资难题,我市采取争取中省的、吸收社会的、用好自己的融资模式,水利建设投入明显增加。“十二五”以来,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5.38亿元,占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68.78亿元的15%,其中争取中、省财政投资16.16亿元,下达市级财政投资6.77亿元,区县财政配套、群众自筹、投劳折资及社会投资2.45亿元

二是田间配套建设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市加大实施力度,累计完成田间配套工程投17.9亿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1.81万亩。其中新打机井2140眼、铺设田间输水管道4662.7公里、衬砌输水渠道447.15公里,建设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设施面积14.13万亩;改造、修复、配套机井870眼、修复灌区干、支、斗1362公里,维修引水枢纽、机电设备及渠系建筑物3428处。

三是基本农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以秦岭北麓骊山丘陵沟壑区、秦岭西南塬区坡耕地新建修复提高为重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本农田建设领导机制、组织机制、投入机制。“十二五”期间,按照“修一块基本农田、配一处水利工程、树一个典型、富一方群众”的“四个一”要求,累计新修、改造提高基本农田22.36万亩。在全省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体的四次考评中,我市四次获得优秀,2012年临潼区获得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区县称号。

四是水保治理建设成效显著。坚持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水保生态治理项目。截至20159月底,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投资3.52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3.5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田14906.7公顷,营造水保林28410公顷,经济林24125公顷,水土保持种草2295公顷,封育治理60612公顷,修建淤地坝、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76处。

五是防洪减灾薄弱环节建设明显加强。“十二五”期间,全市有25座水库列入除险加固计划,现已完成21座并通过验收,剩余4座年内完工。全市17条中小河流有34个项目列入治理规划,批复总投资7.12亿元,治理堤防长度152.42公里,目前,已有6个项目通过竣工验收,8个项目通过竣工技术预验收,1个项目已完工,19个项目正在建设。

六是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134.22万人。截止20159月底,中、省、市共安排投资7.77亿元,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235处,已解决了131.9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剩余2.24万人预计10月底全面解决。饮水工程的全面实施,使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也得到了受益村群众的普遍赞誉。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耕地面366.23万亩,其中设施灌溉面积277.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4.72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188.50万亩,农田水利发展态势良好,但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多、薄弱环节多、积累矛盾多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是全市约有100万亩农田无法正常灌溉,其中30万亩为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或配套不全,70万亩为水资源匮乏,没有建设水利设施的条件,另外,我市沿渭河还有92万亩低洼易涝耕地还未进行有效改造。二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致使水利设施效益难以完全发挥作用。特别是种植农作物不同,灌溉时段不同,部分农民灌溉意识淡化,致使农田水利设施灌溉效益大打折扣。三是大多数中省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要求区县配套和受益区群众投劳折资,但当前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投劳折资难以落实,配套资金到位情况差,影响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同时,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非农收入比重明显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低,一些地方农民参与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存在产权不清楚、管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和经费无渠道等问题,特别是水费实际收取率较低,影响工程正常运行维护。一些乡镇水利站被撤并,抗旱服务队、水利科技推广队伍等专业服务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缺乏必要扶持。

四、下一步措施

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体制。一要不断吸引社会投资,提高社会投资比重,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注入活力;二要完善机制体制,指导区县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挖掘区县财政投资潜能;三要依托规划,切实做好中省项目立项工作,提升市级项目安排的质量,使群众分享实惠。

二是继续全面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加大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重点是搞好田间工程建设,更新改造老灌区老化机电设备;二要着眼山塬岭区工程性缺水区域,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灌溉问题;三要切实利用好现有的一些小塘坝等蓄水设施,保障现有水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四要搞好粮食主导产业水利设施建设,着力抓好现代农业节水园区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让群众分享改革带来的红利,做到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水利设施跟进到那里,设施农业推进到哪里,水利设施配套到那里!

三是不断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继续加强旱情墒情监测,全面实现旱情监测自动化管理。加强抗旱服务体系建设,适时组织发动抗旱服务活动。注重完善灌排体系,特别是田间“最后一公里”工程,渠道与河流的连通工程,真正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四是继续加强依法治理力度。一要探索搞好基本农田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二要侧重搞好农村水生态环境建设,为广大农村营造一个山绿、水清、环境美的人居环境;三要加大水保监督执法力度,在搞好城市水保监督执法工作的同时,抓好各区县水保监督执法工作,为水保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五是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通过“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改革思路,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收益”的原则,探索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形成全社会办水利的氛围,加强乡镇水管站等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们向市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感谢!今后,市政府将继续在市人大常委会监督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为保障全市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更加坚实的水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