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2005 > 会刊公报 > 正文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市人大常委会《农业法》执法检查后整改情况的报告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6-04-29    来源:西安人大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市人大常委会
《农业法》执法检查后整改情况的报告
西安市农业局局长  张  宁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作关于《农业法》执法检查整改工作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对我市贯彻实施《农业法》工作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审议意见,充分体现了市人大对我市“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按照审议意见,市人民政府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了研究,立即制定了整改方案,将整改措施分解到相关部门,积极抓好落实。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入学习宣传农业法,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
    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颁布以来,我市按照法律规定,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稳步发展,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今年,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农业法》执法检查,全市涉农部门、各区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法》和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宣传活动。农业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各级领导带队下基层、农业干部进万家,充分利用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印发小册子、刷制标语、出动宣传车等形式进行普及宣传,全市共印发宣传资料10万余份,出动宣传车160多辆次,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4000余场次。通过学习宣传,强化了各级干部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按照审议意见,市人民政府将进一步把《农业法》的宣传作为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注意做好三个结合,即与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相结合,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与解决我市“三农”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相结合。通过宣传,使全社会切实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领会《农业法》的各项规定,坚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心,形成关心农业、关注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依法促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
二、加大农业投入,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今年以来,在国家各项支农政策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投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各级财政安排支农资金2.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15%的幅度,达到了《农业法》规定的要求。今年投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结构调整的资金分别达到7428万元、2824万元和4000万元。同时,我们积极向国家和省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仅市农业局就争取到项目资金840万元。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投入农业发展的贷款稳步增长。我们加大了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开展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万里行暨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共签订农业招商引资合同、协议99个,总金额达到17.3亿元。此外,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也不断增加,多元化投入农业的局面正在形成。
    今后,市人民政府将在建立和完善政府、社会和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上下功夫。首先是尽快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三农”的稳定增长机制。逐年增加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切实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预算收入增长的速度。同时,积极筛选申报项目,争取国家和省上农业项目资金。整合现有各方面用于农业和农村的建设资金,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整体效益。其次,借鉴外地经验,制定农业信贷优惠政策,引导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积极引导城市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不断提升我市农业的整体水平。三是充分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提高农民投入农业的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今年,我市重点加大了农村公路、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农田水利、农田林网、农村饮水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了农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引乾济石”及漕运明渠综合治理工程今年基本完成,大绿工程新造林6.06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封育、造林5.5万亩。预计全年新修、改造农村道路900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6万亩,新增“四田”面积2.1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1.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平方公里,解决15.6万人饮水困难。此外,农业部门高标准实施农业十项建设,新建续建50个农产品标准化基地,重点扶持20个销售收入过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挂牌运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于10月1日试行;建成了西安农业信息网和8个区县农业信息网,乡镇、基层信息站120个;建设市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1个、区县级3个、33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完成5个区县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和灞桥区蝗虫地面应急站建设;全市新增各类农机具2356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提高了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市人民政府将继续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黑河库区37万亩农田灌溉工程、李家河水库、病险水库治理、渭河西安段综合治理、泾渭湿地保护、浐灞河治理等工程,加强农田道路、林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市建设,突出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探索旱作农业的路子,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综合整治土地,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基本农田。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及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今年以来,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支农、惠农政策,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一是积极落实税改及各项补贴政策。全市共免征农业税正附税1.2亿元,农民人均免税30.28元;给7个区县127个乡镇2538个村80万农户,拨付粮食直补资金3646万元,亩均9.36元,户均45.5元;发放农机具购置补贴30万元。二是加大了农资市场打假力度,防止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在今年全市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中,共出动执法人员2720人(次),查获违法种子、农药肥料共1747.84公斤,立案查处20起,挽回经济损失172.04万元。三是全面落实涉农价格公示制、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追究制”,并开展了农民建房、农村用电、农业灌溉用水等专项治理活动。积极开展了农民负担大检查,在各区县自查的基础上,市上重点对蓝田、高陵、周至、户县的8个乡镇、16个村进行了抽查,走访200户农民。从检查情况看,各区县政策落实到位,未发现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现象。四是在农村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受益群众14.6万人。到年底累计发放保障金1186万元。
    今后,在农民负担问题上,我们将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和部门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全面落实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通过建立长效监督和管理机制,继续做好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强化农民负担监督检查,确保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五、依法维护被征地农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今年4月份,市人民政府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对被征地农民采取一次性经济补偿的办法,采取由政府财政补贴一部分,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一部分,建立起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从根本上解决了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被征地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可以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自主创业和有创业能力的人员可以申请小额贷款。几个月以来,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正在按照这一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的相关待遇,目前运转良好。市人民政府将根据具体运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推动被征地农民融入城市社会为方向,进一步完善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既有区别又相衔接的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
六、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增收
    我们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都市农业,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连结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形成小单元、多群体、大基地的生产模式,组织农民批量生产符合规格的农产品,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市场化,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全市从结构调整资金中拿出150万元,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市上重点抓了12个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管理,督促各区县抓好4-5个示范专业合作组织。今年5月在户县专门召开了经验交流会。截止目前,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8个,全市会员达10万户,带动农户30万户,在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放开手脚,推动快速发展。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重点项目的实施,鼓励多主体创办,引导多种形式发展,大力扶持跨地区、跨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抓好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推动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七、加大科技支农力度,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市人民政府按照审议意见,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首先是加强农业领域的技术攻关,推进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和农业标准化建设,今年全市农业部门争取到各类科技项目52个,其中部级项目13个;全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新品种59个,新技术9项。其次是抓好“农村科技富民工程”专项计划的实施,抓住技术成熟、有市场前景、运行机制好的重大项目,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今年重点扶持和建设了15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确定了5000户科技示范户。三是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和发展以星火学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信息化基地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前产、产中、产后和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四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实施农业科技培训计划,全年举办农业科技大集77场次,受训农民达9万多人。实施阳光工程,全市新增培训基地12个,培训转移农民9967人,其中30%是失地农民,75%属订单培训,60%实现了异地就业。五是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合作,通过组织农业科技专家顾问团和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多种形式,引进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促进我市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
八、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推进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近年来,市人民政府组织了系列农业执法活动,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召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广泛听取意见,探索从机制、体制上解决农业执法中存在的散、乱和不力的问题。农业部门组织专门人员赴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学习外省市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经验。目前,市农业局已拿出了我市实施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并向市编委提交了成立农业政策法规处的报告。市人民政府将按照省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农业立法方面的调研,尽快研究农业法制机构设立问题,待条件成熟时,实行农业综合执法,切实加强对农业执法队伍的管理,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