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2004 > 会刊公报 > 正文

关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5-03-31    来源:西安人大

 

西安市文化局局长严彬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文化局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文化产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文化产业已形成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下面,我就市文化局系统文化演出、电影放映、群众文化、文化娱乐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设想,向大会作重点汇报。

一、文化资源的现状

西安市文化局系统共有职工2718人,其中在职职工1732人,离退休986人(离休111人)。基层单位22个,其中:全额事业单位6个,差额事业单位(演出团体)9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5个,文化企业2个。文化系统现有土地面积260亩,总建筑面积193228平方米,其中城圈内56亩,主要集中在城区中心地带;资产总额3.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9亿元;文化基础设施244处,其中市属群众艺术馆1个,图书馆1个,电影院8个,剧场14个,文化馆、文化宫9个;区县影剧院9个,区县文化馆13个,图书馆1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77个。

我市文化市场有各类经营单位近7千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含卡拉OK厅、歌舞厅、夜总会、迪斯科酒吧、音乐茶座咖啡屋等)815家,电子游戏厅46家,影剧院、工人文化宫俱乐部28家,音像经营门点1047家,网吧810家,其他文化经营单位如画廊画店、艺术培训〔中心〕班、书报刊零售点、演出团队、农村电影放映队、休闲健身场所等已达到了3780余家。文化市场已逐渐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门类、多层次的格局,从业人员近5万人。

二、近年来所做的工作

2002年开始,按照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我们在借鉴兄弟城市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和文化资源情况,明确提出依托文化主业、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事业的发展思路;坚持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文化精品生产,坚持文化和旅游的结合;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盘活资产总量。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重点发展艺术演出、电影放映、文化娱乐、民间艺术品生产、展览、销售等骨干产业项目,努力打造以仿秦仿唐乐舞为特色的艺术品牌,以长安院线为骨架的电影品牌,以户县农民画为龙头的民间艺术品牌,并以此为突破,逐步拓宽领域,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向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带动和促进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开拓演出市场,实现两个效益。艺术演出是我市文化产业中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项目,也是我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演出中求生存、在演出中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市场规律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改变经费投入办法,向演出倾斜,加大对艺术演出的扶持力度,引导市属剧团走向市场,寻求发展空间,做大做强我市的艺术演出业。在实践中,我们实行“收二补一”的演出补贴办法,将全年的文化事业费主要划分为两大块:一部分为经费定额补贴,根据各剧团规模、人数、承担的工作任务等情况进行定额补贴,按月分拨;另一部分为演出补贴,即从文化事业费中提取一定比例,实行“收二补一”的补贴办法,同全年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挂钩,逐月统计,年终考核兑现,多演出、多收入,多收入、多补贴。这一办法从2000年起实行后,促进了剧团的业务建设。2001年,市属9个剧团演出场次1911场,演出收入280多万元;2002年演出场次1826场,收入399万元;2003年演出场次1200多场,演出收入260多万元;2004年截止11月底,共完成演出场次1703场,演出收入505万元。四年累计演出6640场,实现经济效益1500多万元。

市属剧团在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牌,开辟了稳定的演出市场。西安儿童艺术剧院顺应市场,用精品占领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稳稳占领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北京市场,在全国演出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2004年,他们组成精品剧目《丑小鸭》、法制教育剧《呼唤》、快乐戏剧《儿童剧场》三个剧组分赴各地演出,到11月底已演出474场,收入171万元;市歌舞剧院坚持打仿秦仿唐乐舞这个品牌,走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路子,在唐乐宫和唐华宾馆开展涉外演出,截止11月底,《唐宫乐舞》和《秦风唐韵》两剧组已演出510场,收入141万元,提前完成了本年度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探索出一条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子。

(二)创院线品牌,走产业化之路。电影发行放映是我们文化产业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一个特色品牌。为加快电影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以长安院线为纽带,以行业结构调整、设施改造为突破口,不断扩大行业规模,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2002年,按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成立电影院线的标准和条件,我们与省内30多家发行、放映单位联合组建了“西安电影长安院线”,这是全国首批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的院线之一,也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条院线。经过两年的发展,长安院线更加成熟、更加稳固,这种以资产和契约为纽带组成的市场经营主体,按市场规律运行,按效益分成,利益共享,风险均担,为电影产业化提供了市场基础。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以来,院线每年放映场次达4万多场,观众达600多万人次,票房收入达1500多万元,发行收入400多万元。在坚持电影主业发展的基础上,院线的经营优势辐射并带动了各家影院的商贸、餐饮、娱乐、家具等多业发展,院线品牌已初步形成,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影院硬件设施的建设改造是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从1998年以来,我们先后对光明、阿房宫、解放等影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建改造,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红光电影院、阿房宫电影院、西北影城的硬件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服务功能不断扩大。正在建设中的光明、解放综合楼有望明年建成投入使用。与嘉汇集团公司合作建设的“长安国际电影城”项目已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拥有9个多功能影厅,标准达到广播电视总局规定的四星级以上,将会大大提升我市电影产业的水平。

(三)繁荣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的社会化。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中一个发展较为迅猛的行业。在文化市场的发展中,我们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宏观管理和调控的职能,加强政策引导,规范行业行为,在市场准入、审批程序、经营保护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热心服务,为文化经营者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力的促进了我市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四)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培育民族民间文化品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产品和经营的空间。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对西安市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普查,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产业的特点,把古乐的保护利用和户县农民画的推广,确定为民族民间文化开发利用的重点项目,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倾斜,着力培育我市民族民间文化品牌,加强文化资源的转化。经过多年的培育,户县农民画已成为我市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特色品牌,在生产、展览、销售等各个环节,已逐渐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以户县农民画为主题的户县艺术节搭建了农民画宣传展示的平台,户县农民画已初步实现了市场化、产业化。年底,我们又拨出10万元专款,用于长安古乐、周至集贤古乐的挖掘整理,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开发。今年,户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农民画之乡,周至县集贤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古乐之乡,蓝田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玉雕之乡。我市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开发已初见成效。

三、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近几年来,我们文化局系统的文化产业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兄弟城市和其他部门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规模小,项目分散,目前仍处在一个自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小、乱、散、差”。其原因,有产业意识和观念的原因,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遇到的矛盾,制约着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文化产业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

(二)文化产业的投入偏低,与兄弟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对比,从城市人均文化经费看,南京为635元,沈阳为870元,太原为706元,大连为760元,乌鲁木齐为575元,成都为492元,而我市只有320元;从文化投入占市财政收入的比重看,南京、沈阳、大连、太原、成都、乌鲁木齐6个城市平均为年财政收入的092%,而我市仅为051%,差距明显。

(三)缺乏文化产业的开发、管理、经营型人才,缺乏文化经纪人。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各文化团体人员结构还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着重专业人才培养,忽视管理人才和文化经纪人的挖掘培养,管理水平不高,缺乏资源转化的中间环节。

(四)在城市建设中,挤占、侵占文化设施,或将文化设施挪作他用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商业开发项目中,开发商屡屡违约,致使很多合同无法实际履行。一方面,文化局所属的文化单位服从政府统一规划,服务于大局,为城市开发建设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文化单位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往往是文化设施开发一处,丢失一处,已严重影响了我们的产业发展。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设想

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2004-2010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从115个项目中筛选确定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制作了《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投资项目册》。今年8月,袁纯清书记在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座谈会上也强调指出,改革是我们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经过的一个关口,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关键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搞好文化资源的整合,二是要实现文化资源的转化,三是要下功夫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产业。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们在文化产业调研和结合系统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即:在巩固和发展原有文化产业项目的同时,实施重点项目突破战略,以文化产业项目为载体,重点发展,以点带面,通过抓产业项目,实现文化资源转化,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扩大文化产业规模。

1、建立西安秦腔博物馆(西安秦腔艺术传播公司)。该项目以易俗剧场、易俗大剧院为依托,以易俗社百年历史为内容,以秦腔艺术为主题,以旅游市场开发为重点,开展多元化的经营和演出。经营项目主要有:秦腔(戏曲)演出,易俗社百年历史展览,秦腔(戏曲)艺术实践、秦腔(戏曲)艺术培训和交流,秦腔(戏曲)艺术品展卖等。在此基础上,在西一路北大街口至易俗大剧院约200的街道,逐渐形成以秦腔为主题的秦腔文化一条街,街道两旁是戏曲服装、乐器、书画、戏曲纪念品、工艺品、文房四宝等销售市场,博物馆内是秦腔艺术表演展示,内外结合,让西一路成为继北院门仿古一条街、书院门书画一条街后,西安市又一处主题文化街,打造出一条上钟楼、吃泡馍、看秦腔的最佳旅游线路。

2、整合市五一剧团、秦腔一团、秦腔二团资源。借文化体制改革之机,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对市属秦腔剧团的剧场、土地资源进行布局调整和重新整合,将具有商业价值的土地置换出来,用于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具体包括:(1)结合骡马市商业步行街项目建设,在秦腔二团(工农剧场)开发建设集商贸、娱乐、演出为一体的文化娱乐中心;(2)结合五一剧团与陕西省华安房地产公司剧场开发项目,在保证演出场地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侧重发展商贸;(3)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通过购买经济适用房,将秦腔一团职工整体搬迁,把现有的秦腔一团(朝阳剧场)土地资产捆绑拍卖,转化为市场资源。

3、加快市电影公司转企改制。将市电影公司由现在的事业单位性质转制为文化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资产重组,将城中心的影院土地置换出来,在南北两个开发区建设电影超市,实现影院的布局结构调整和资产整合,提高市场竞争力。

4、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在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择优扶强,重点开发长安古乐、集贤古乐、户县农民画等具有西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挖掘开发西安红五月音乐会的可用资源,实现重大文化活动项目的社会化、市场化。

5、策划组织各类大型主题文化活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挖掘市场中的社会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和积累资金。2005年重点要策划组织好成龙好友演唱会、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等活动。

6、创作一台以秦兵马俑和秦文化为主题的大型舞剧。从2005年开始,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7、围绕仿古迎宾入城式,我们将继续配合城墙管委会,丰富和完善项目的内容、形式,力争做精做美做到极致;围绕曲江开发,兴建大唐百戏园、大唐秦风民俗园、丝路风情园,展示西安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围绕秦兵马俑,开发文化旅游系列娱乐项目;围绕梨园遗址,开展梨园教习演示活动,将人文景观、艺术教育、演出、游览结合起来。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有利因素,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不少困难,影响和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各位领导和代表的关注、关心和呼吁,并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为文化产业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同时,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我们也不会坐等条件成熟,我们有人才优势,有行业优势,有资源优势,我们的地方都是好地方,黄金地段,我们还有文化体制改革的良好机遇,相信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和支持下,文化产业将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文化产业将会在西安的经济建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西安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