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 > 代表大会会刊 > 正文

西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者:西安人大    发布时间:2016-05-16    来源:西安人大

——201621在西安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西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书面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主要指标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发展速度稳居第一方阵。经济总量先后跨越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大关,预计达到10778美元。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23项国家级试点和示范城市落户西安,城市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稳步提升。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810.03亿元,增长8.2%,是2010年的1.8倍。经济总量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12位,比“十一五”末前进了2位。财政总收入达到1114.98亿元,是2010年的2.2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0.91亿元,增长16.3%,是2010年的2.7倍。CPI比上年上涨0.7%城镇登记失业率处于3.37%的较低水平。一年来的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坚持全力以赴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贯彻落实中、省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先后出台“稳增长28条”、“促投资16、“楼市新9条”、“棚改新8条”等一系列具体措施,突出重点、多元发力,有力保障了经济稳定。

持续强化投资拉动。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65.9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6%,同比下降12.5%。市财政筹措40亿元资金用于促投资、稳增长,重点投向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新开工项目和民生工程。将150个重点前期项目提前实施,549个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227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0.2%116个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投资计划。

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制定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促消费政策,大力发展互联网、家政、旅游、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消费,有力促进了消费企稳。全年网上零售额增长1.1倍,家用电器、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等类别的商品销售均实现16%以上增长。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优惠政策,推广新能源汽车6528辆,建成充电桩2780个。商品房销售面积1763.68万平方米,增长3.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584.08万平方米,增长3.8%。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5.38亿元,增长10.1%,扩消费对稳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坚持多措并举调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二产三产并重、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并举,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6.8%9.5%,三次产业结构为3.8:37.3:58.9

稳步推进农业发展。全年新增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9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56家。粮食总产量达到180.86万吨,实现“十二连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连续八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全市经济稳中向好奠定了基础。

持续推进工业突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74.67亿元,增长6.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0.1%。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7%。大力实施“工业投资倍增计划”,三星封装测试、中兴手机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重大工业项目相继投产,三星半导体公司成为我市第6个超百亿元企业。统筹推进渭北工业区三大组团建设,渭北工业区完成工业投资460亿元,增长10%,高于全市14个百分点。

加快服务业优化升级。加大对8个国家级、1个省级和13个市级服务业聚集区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阶段考评中,西安市综合成绩排名全国第一。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强宣传推介、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36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73.7亿元,分别增长13.3%13%。积极推进现代物流、健康养老、金融服务业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6.6%,占GDP比重达到11.1%,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424.29亿元,增长9.5%,占比达到58.9%,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

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结合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大力加强云计算服务、下一代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惠民等国家示范城市建设,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等“互联网+”产业发展强劲。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高达79.7%,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5%,高于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速4.3个百分点。

(三)坚持创新改革促开放,增强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深化改革、创新开放,2015年确定的68项改革事项和24项重点改革任务顺利实施。

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第四批取消和调整行政事权105项,累计达到312项。将房地产项目审批事项由228个缩减至64个。全面取消市本级设立的非许可审批事项,突出抓好取消、下放事权的承接和事中、事后监管,印发了《西安市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公布了《市级部门行政许可项目汇总目录(2015年版)》。政府机构和党群机关改革、公车改革顺利完成,重新制定部门“三定”规定,市政府工作部门由43个减少为40个,内设机构减少40个,人员编制精简574名,一般公务用车数量压缩了70%。财政预算管理、国资国企、文化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积极推进创新驱动。西安市和高新区相继获批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研究制定《西安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并报国家相关部委,对西安市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出台《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意见》,培育发展各类众创空间50余家。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西安分会场活动,全年技术成果交易额实现657亿元、就地转化率达到30%以上,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编制了《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战略规划》、《西安欧亚经济园区发展规划》,出台了《西安市“一带一路”建设20152016年行动计划》。成功举办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丝路沿线城市圆桌会,实施第二批55个、总投资2128亿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项目。“西安港”成为全国首个获得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型港口,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单日出口突破1万单,“长安号”实现常态化运营。与印度瓦拉纳西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国际友好城市达到27个。全年进出口总额1761.92亿元,增15%实际利用外40.08亿美元、引进内资1776.82亿元,分别增长8.2%5%

(四)坚持建管并重创宜居,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按照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的思路,完成城建投392.7亿元,增长11.3%。经过全市上下18年的不懈努力,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一区一策”差异化扶持政策,积极探索高陵(国家级)、阎良(省级)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推动开发区与区县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协同发展。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结合工业企业改造升级、棚户区改造,统筹推进土门、北客站地区等七大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加快3个副中心、5个组团和一批重点镇、特色镇建设。完成122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任务,启动了15个新型农村社区、120个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198户,解决2万多农村贫困群众居住安全问题。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39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4处,解决了22.3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统筹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成西临高速公路改扩建、西渭玉高速公路、西咸北环线等重点工程建设,西成高铁顺利推进,地铁三、四号线加快建设。注重加强水电气暖建设,新增日供水能力30万吨,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9万立方米,新增变电容量95万千伏安。围绕高效集约利用地下空间,减少重复投资,在国际港务区、常宁新城、幸福路等地区相继开展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已建成综合管廊12.3公里。深入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日常监管和执法重心下移,加大城市顽疾整治力度,加快一体化、全覆盖的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平台建设。开通了西安至罗马、东京、悉尼等国际航线10条,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航线达到36条。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按照“统筹规划、保护优先、科学利用、严格管理”的原则,制定《秦岭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突出抓好河道景观提升、环山路景观改造、综合服务区建设等6项重点工程。围绕“立足水条件、用足水功能、做足水文章”,加强渭河、泾河、黑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建成石川河阎良试验示范段、滋水湖等湖池湿地4处,全市新增生态水面2823亩、湿地6357亩、绿地6750亩。积极修编《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汉长安城遗址本体保护、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大遗址保护取得新进展。

(五)坚持真抓实干惠民生,增进全市人民福祉。注重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落实财政“两个80%”用于民生的硬要求。全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769.88亿元,增长15%,占一般预算支出的84%

持续推进缓堵保畅。巩固深化缓堵保畅三年行动成果,落实38项年度重点任务,马鸣路、长仪路、东南二环立交等市政项目顺利实施。新建公共自行车站点234个,扩容站点120处,年内新投放公共自行车1万辆,全市公共自行车累计突破4万辆。启动停车管理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全市开工建设停车位2万个,已完工1.04万个

深入推进治污减霾。围绕解决群众“心肺之患”,突出重点、铁腕治霾,狠抓燃煤锅炉、扬尘污染、尾气超标三大污染源治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力度,缓解雾霾影响。拆改燃煤锅炉262台,淘汰老旧车、黄标车5.1万辆,实现主城区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煤炭经营场所、居民蜂窝煤用户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黄标车“四项清零”。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3.2%。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251天,较去年同期增加40天,全面完成了省考任务,连续12个月退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

扎实办好惠民实事。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13.73万套,基本建成11.6万套。启动17个集体土地上棚户区(城中村)、9个国有土地上棚户区改造项目,全年回迁安置群众2.24万人。52.7万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全部脱贫。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实施75所新建幼儿园和274所幼儿园改造,推进开发区36所公办学校建设,启动181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市中医医院、市第三医院、市胸科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新址投入运营,市人民医院等项目加快实施。开展放心食品工程,创建放心粮油店58个,挂牌认定省级放心粮油示范店、经销点95个,新增“群众厨房”放心馒头加工销售网点40

在做好2015年各项工作的同时,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认真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得失,持续开展大量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集合全市的力量和智慧,编制了《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在再次充分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了《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分析了“十三五”面临的环境,系统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科学谋划了西安市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充分回应了全市人民对“十三五”时期的总体期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2015年我市8.2%的经济增速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既是发展环境、经济周期所致,也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有关。同时,还存在着投资增速明显放缓、消费拉动依然乏力、资源环境硬性约束增多等问题。对于这些薄弱环节,我们将保持清醒头脑,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二、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对我市来讲,发展形势可以概括为:总体平稳,机遇不少,压力不小

从国际看,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贸易低速增长,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加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会通过汇率、投资、贸易等渠道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从国内看,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产能过剩、杠杆率高、库存攀升、股市低迷、不良贷款增多、失业等风险点增加。但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不断释放巨大红利,城镇化加快实施创造新需求,创新驱动形成新的经济“发动机”,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我省看,支撑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没有变,非能源工业超能源工业,服务业超工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大区域及西咸新区等重点板块加快发展,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这些都将支撑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总体来看,我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平稳,机遇大于挑战。特别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三星电子、中兴通讯、新能源汽车、强生供应链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释放产能,“五区一港两基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经济多元发展、多点支撑、多极带动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确保全市经济增长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同时,发展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招商引资项目减少、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大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我们对此要高度重视,做好应对更困难复杂局面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五个扎实”和“追赶超越”的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五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多措并举,求真务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做大总量、做优质量,系统推进“品质西安”建设,为我市“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努力当好“三个陕西”建设的“排头兵”。

按照上述要求,本着“综合匹配、总量平衡”的原则,并衔接省上计划以及我市“十三五”规划,就我市2016年主要引导性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经济平稳增长

1.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主要考虑:一是遵循发展要求。与全国、全省一致,我市经济发展也进入中高速平稳增长的“新常态”2016年全国经济增速目标下调,我市确定8%以上的预期目标,既是一个中高速的发展水平,也为结构调整留有余地。二是支撑全省目标。2016年,全省经济增速目标为8%左右,我市增速目标定为8%以上,可为全省目标完成提供有效支撑。三是依据产业基础,对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按照5%6.5%9%左右的增速给予支撑。客观讲,8%以上的增速也是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标。GDP指标作为一个预期性指标,区间的弹性可能比预计的要大,更重要的是提振信心、凝聚合力,防范增速惯性下滑,确保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并为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预留一定空间。

(二)结构不断优化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增速趋缓。2016年,预计竣工投产项目纳入规上统计30户以上,受外部市场需求不足和出厂价格持续低迷影响,大中型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拉动有限,要保持高速增长困难较大。但是随着三星、中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的产能持续释放,以及渭北工业区的加快发展,我市工业完全有能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建议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确定这样一个跳起摸高的目标,有利于各方面传导压力、保持动力,确保工业稳、增长稳。

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2015年服务业对经济逐季回升提供了有效支撑,全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较2014年提高2.3个百分点。从分行业数据看,科技服务、金融、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但新增量的带动力还未形成,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住餐消费等回暖趋势不明显,消费市场需求依然不旺,2016年服务业继续提速难度较大。建议安排服务业增速继续稳定在9%左右,给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预留空间。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2015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负增长,短期内很难显著回升,今年投资要扭负为正,压力巨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化解房地产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释放出投资企稳回升信号。省市均提出加快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加之投资基数减小,建议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计划增长5%左右,同时要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产业占比上下功夫。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2015年以来,我市消费拉动成效显著,在投资下降幅度持续超过10%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从单一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协同拉动转变。今年在电商网购、健康养老、信息、休闲旅游新兴消费业态强劲增长刺激下,消费将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有力拉动作用,建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设定在10%左右,保持消费平稳增长。

(三)质量效益提升

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11%按照财政收入增幅要与GDP增幅相适应,与相关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相衔接,实现动态调整、总量突破的原则,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计划设定为11%,继续保持在全省的领先优势,力争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位前移。

8.万元GDP能耗降低3.0%,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3.2%据“十三五”期间全省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15%18%左右的目标,考虑前三年完成任务超60%的要求,来确定这2项约束性指标的降低幅度。

9.进出口总额增长8%左右。随着西安外向度不断提高,我市对外贸易将进入加快发展阶段,进出口总额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衔接“十三五”年度目标任务,来确定进出口指标。

(四)民生持续改善

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建议2016年城镇居民收入与GDP增速持平,同时衔接“十三五”年目标任务,来确定该项指标。

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5个百分点,有利于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12.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充分就业是群众的切身利益,参考近年全市就业趋势,按照“十三五”规划年度目标任务确定就业指标。

三、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为了确保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重点要抓好八个方面。

(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始终把加快发展、做大总量、做优质量作为工作重心,更好发挥投资拉动的关键作用和消费拉动的基础作用。一是加快重点项目策划建设。全力推动城市片区综合改造、市域轨道交通、火车站改扩建等重大项目,计划实施市级重点项目560个,力争完成年度投资182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占比50%以上。按照国家“干着今年、备着明年、看着后年、想着大后年”的总体要求,结合中省重大投资方向,制定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做到重点项目有序接替。二是切实抓好招商引资。要把“招大商、大招商、稳招商”做为工作常态,积极“从外引、向上争、朝内挖”,同时要做好“亲商、安商、惠商、扶商”,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全力办好西洽会暨丝博会,策划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专题招商活动。继续做好“央企进陕、京企进陕、落户西安”工作,吸引跨国公司及全球行业领先企业投资落户。全年实际引进内资168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42亿美元。三是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创新PPP项目收益和分配机制,在桥梁道路、市政管网、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领域再策划推出一批PPP项目,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力争民间投资占比达到55%四是巩固提升传统消费。稳定住房、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推动商贸、餐饮、旅游、休闲、会展等聚合发展。鼓励开发多种模式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加快推进土门、大兴新区、曲江、太华路等新兴城市商圈和“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圈建设,重点打造古都印象、老城根G-PARK、永兴坊(二期)等10特色美食商业街区。五是加快发展新型消费。继续推进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惠民等示范城市建设,培育和壮大信息、旅游休闲、健康家政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享受型、发展型消费热点。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特征的新型消费业态,激活和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抓好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落地后的扶持工作,推动电子商务与各大百货、超市、专业市场等融合发展。

(二)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重点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防风险、补短板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化解过剩产能。摸清我市产能底数,制定并实施产业重组、“僵尸企业”处置方案,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继续予以支持,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能兼并重组的加快兼并重组,无法兼并重组的依法破产。二是降低企业成本。在有效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减少水电气等成本要素影响等方面破解难题,开展降低企业成本行动,清理和规范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保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户、限额以上贸易企业80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0三是化解房地产等库存。加大“楼市新9条”、“棚改新8条”落实力度,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率达到50%。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做好来我市创业、就业人员住房服务和政策支持。从商品房供给侧结构改革出发,提升住宅品质,加快培育旅游、文化、工业、养老地产等新的消费点,促进房地产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打通存量商品房与安置房、保障房的转换通道,加快去库存化。四是防范化解金融等风险和补短板。优化金融结构,积极发展直接融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杠杆率,进一步推动企业上市,鼓励债券融资,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组织。利用中省加大重点领域投资,多方筹措建设资金,集中财力投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弥补发展短板。五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全面实施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新注册企业住所登记条件限制。进一步优化开发区机制体制,推进开发区与市级部门、开发区与区县以及开发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激发改革红利释放。六是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落实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有关政策,支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

(三)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争取试验方案尽快获批,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一是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打造100家小巨人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联合研发中心,3D打印、复合材料、机器人等领域创建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实施“新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高校在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方面进行改革试点,抓好西北技术转移中心和西部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等两个国家级平台建设,拓展提升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功能,力争全年技术市场交易额突破700亿元。二是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遴选部分科研院所,复制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科技创新模式。加快推动航空、航天、经开兵器工业基地、高新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力争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三是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落实我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导意见,提升放大高新区市级众创示范街区、曲江新区北大科技园、碑林区腾讯开放平台、户县西户科技创新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建设,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全过程孵化服务链条。继续组织好“西安双创活动周”等活动,形成和弘扬“企业家功高、纳税人光荣”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按照“二产三产并重、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并举”的思路,优化存量、做大增量,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推动工业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认真落实《西安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抓好146个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确保年内竣工投产30个以上,工业投资增长8%以上。加快渭北工业区各组团道路互联互通及湾子水厂、东南水厂、泾河引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继续抓好32个国家、省、市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以科技服务业和融资租赁产业为核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抓住国家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领域的政策机遇,促进服务业升级发展。加快西安金融商务区和高新科技金融发展步伐,推进陕西融资租赁聚集区和国际港务区金融小镇建设,争取创建国家物流示范城市。全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突破430亿元。三是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出台《西安市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编制《西安秦岭旅游专项规划》,打造一批精品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产品向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力争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200亿元。四是加快发展网络经济。实施“互联网+”计划,推动互联网加制造、能源、农业、商贸、物流、金融等新业态发展。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快实施‘快递下乡’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网络经济示范区。

(五)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落实《西安市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行动计划》,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是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丝路国际会展中心、欧亚创意设计园等两批115个、总投资3282亿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项目。二是夯实开放合作平台。强化“西安港”建设,加快粮食、肉类指定口岸建设和运营,争取整车进口口岸尽快获批。以“增量延线”为重点,提高“长安号”国际班列运行质量,支持西粮、爱菊等企业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粮食、食用油。优化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申建陕西航空综合保税区,积极配合省上做好自由贸易园区申报工作。三是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推进西安领事馆区建设,确保10月底前首批4座统建馆建成投用,力争马来西亚西安总领事馆年内开馆。启动建设面向欧亚各国的外事文化交流区、汉诺威国际学校等项目,不断完善涉外综合服务功能,争取上合组织大学中国(西安)校区落户。依托三星、美光等龙头企业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等出口份额,加快国际产能合作,加大数字化、智能化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短缺资源进口规模,实现全年进出口总额增8%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乡综合配套和服务功能。一是完善城镇化体系格局。按照“做大西安、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要求,制定《西安新型城镇化规划》,统筹推进3个副中心、5个城市组团和60个重点特色小城镇建设,打造“123560”城镇体系格局。二是加快城乡统筹。深入推进高陵(国家级)、阎良(省级)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加快推动棚户区等城市落后区域改造,全年计划新启动17个棚户区改造,完成19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的0.81万户、3.05万名群众的回迁安置。年内启动幸福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开工建设100个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三是加强产业支撑。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优化生态”为目标,紧紧依托城市在资金、科技、消费、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整合农业资源,提升“一区、三带、七板块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发展。推进农业品牌创建,做大做强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户太葡萄、灞桥樱桃、蓝田核桃、阎良甜瓜等区域品牌。积极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带动区县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和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制定积分制落户办法,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居住落户。

(七)努力提升城市新品质。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不求最大最全,但求最有特色,但求最具品质”,努力打造文化之城、遗迹之城、宜居之城、健康之城、平安之城、和谐之城、幸福之城的魅力古城,全力提升西安的经济品质、文化品质、素养品质一是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地铁34569号线和1号线延伸段建设,年内3号线通车试运营。重点推进秦汉大道西铜一级路立交、韩森东路跨北三环立交等桥梁工程,加快西户、西阎快速干道以及昆明路快速路等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新建出行车位5万个,投放公共自行车1万辆。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及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二是提升城市品质。开展‘美丽西安·绿色家园’行动,启动城市容貌提升工程,系统做好城市治理工作。开展“清洁城乡环境大行动”、“整治美丽示范街”创建活动,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推进“智慧西安”建设,加快全光纤网络城市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布局,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纵向联运的网格化管理。传承历史文化风貌。加大对世界遗产点、古遗址、古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组织实施阿房宫、秦·栎阳城、汉唐昆明池等大遗址考古工作,推进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关中民俗博物馆(二期)建设。深化巩固“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果,选择几家实力雄厚、馆藏丰富、品质高端、特色鲜明、社会公认度高的民营博物馆,进行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和税收优惠试点。深入实施古城复兴计划,加强对顺城巷、三学街、回坊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的保护。四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启动渭河西安段滩区整治等水系改造、修复,新增生态水面2450亩、湿地面积6600亩。积极创建秦岭国家中央公园,继续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数字秦岭工程和矿山综合整治,开展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红线划定和标识系统建设。强力推进治污减霾,全面深化治理措施,推动节能减排。加快创森工作,新建提升绿地小广场100个,加快建设西安植物园新址(一期)、河生态公园、河湿地公园、杜陵生态遗址公园等一批新公园,改造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效果,确保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国家验收。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西安。

(八)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严格落实“两个80%”的硬指标,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一是科学确定2016年惠民实事。统筹推动缓堵保畅、治污减霾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明确责任、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的惠及百姓。二是推进精准扶贫攻坚。抓好218个低收入村的全面建设和9916户低收入户的收入提高工作,启动2377户、8821人的移民搬迁,着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三是做好就业社保托底。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实施“四大创业计划”,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扎实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工作,筑牢民生安全保障网。四是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继续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健康西安建设,制定实施《健康西安行动计划》,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试点,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22个、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站189个。五是高度重视城市安全。深入推进“平安西安”建设,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动态监管体系,加强对火灾、水源等公共安全管理,抓好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城市安全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做好2016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继续发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敢闯善干的“三干”精神,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努力践行“三严三实”,以新状态适应新常态,以新作为推动新发展,系统推进“品质西安”建设,为顺利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