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 代表大会会刊 > 正文

西安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者:赵东洋     发布时间:2015-03-25    来源:西安人大

——201523日在西安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西安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书面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面对极为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不断下行的经济压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工作总基调,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新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经济社会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一年来的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在经济运行面临多重困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我市狠抓中、省各项经济调控政策的督查落实,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监测,科学分析发展趋势,适时出台稳增长“36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实现良性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完成生产总值5474.8亿元,增长9.9%,高出全国2.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0.2个百分点。

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19.7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83.8亿元,增长16.3%,税收占比达到72.5%,收入质量稳步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下降4%左右,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8.5%。全年物价上涨1.4%,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明显低于控制目标。19项国家级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平台上线运行,诸多优势工作成为西部乃至全国亮点。

(二)精准发力调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1%11.3%9%,三次产业结构为3.9:40.3:55.8

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粮食总产量超过175.6万吨,实现“十一连丰”。全年新增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6个,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全市经济稳中向好奠定了基础。

大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95.3亿元,增长11.1%。安排市级工业专项资金6.6亿元,是2011年的3.3倍,完成工业投资1205.5亿元,增长38.8%。着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加速转型,大力培育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星闪存芯片项目如期量产,已吸引配套企业74家。国内最大的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三星SDI项目和中兴1500万部智能手机项目开工建设。软件新城(一期)建成运营,全市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910亿元,增长30.8%。全面加快渭北工业区建设,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61.3亿元,增长13.4%,高于全市2.3个百分点,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面推动服务业优化升级。继续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品牌创建和标准化建设,新增周至沙河水街等4个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西安金融商务区新签约10个金融类项目,西北首家民间金融街引进各类金融机构21家,累计营业收入过亿元。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云计算服务、下一代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惠民等国家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区域总部落户运营,全市电商交易总额达到1200亿元。扎实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城墙南门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开放,西安成为西北首个向51个国家公民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5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03家,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8%,较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成功举办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博览会、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175个,成交额达1207.5亿元,西安被评为“2014中国十大影响力会展城市”。

(三)综合施策抓项目,投资消费平稳增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扩大投融资规模,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03.9亿元,增长15%。以做强产业投资、吸引民间投资为重点,推出8大领域41个总投资额533亿元的项目,积极向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开放,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紧抓中省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和投入的重要政策机遇,启动实施了地铁、市域轨道交通、城棚改、火车站改扩建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年完成城建投资352.8亿元。重点项目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开展“重点项目推动季”活动,全力做好重点建设项目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全市552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2217.5亿元,占年计划的121.4%,其中,399个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占比达到60.3%,是2013年的1.3

着力促进消费升级。拓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推动传统商贸餐饮业转型发展。积极挖掘消费潜能,培育健康、养老、信息等新兴消费。加快东大街、解放路等传统商圈改造提升,启动建设长安路中央商务区等新兴商圈,积极发展地铁经济,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22户,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2.9亿元,增长12.8%,增速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有效发挥公积金在促进住房消费中的保障作用,12万职工利用公积金贷款改善了住房条件,我市商品房销售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四)重点突破促改革,加快释放发展活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制定公布市级行政审批目录,分批取消和下放了136项行政事权,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扎实推进“营改增”扩围试点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小微企业减免退税92.5亿元。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强对成长型科技企业的政策扶持,全年认定“科技小巨人”企430家,全市技术成果交易额达到530.5亿元,增长27.6%。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高陵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在8个区县开展了土地流转试点。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实现了大学区管理制在基础教育阶段全覆盖。

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全面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用好丝绸之路经济带专项资金,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等重点合作项目加快实施。成功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长安与丝路的对话”活动、丝绸之路文化发展论坛和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合作发展圆桌会,丝路跨国联合申遗取得成功,我市5处遗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西安港”规划建设稳步推进,西安铁路车站临时口岸开放正式获批。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成功举办十八届西洽会暨首届丝绸之路博览会、十五届中国西部博览会西安项目推介会,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1692.8亿元,分别增长18.3%18.4%。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534.5亿元,增长37.7%249.8亿美元,增长38.9%),增速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外贸依存度较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加大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城市互联互通,与土库曼斯坦马雷市、亚美尼亚久姆里市正式缔结友城关系。

(五)多措并举创宜居,城市功能优化提升。治污减霾再创佳绩。全年拆除燃煤锅炉480台,占年度任务的103%,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4.3万辆。出台《西安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218辆,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年共收获二级以上良好天数211天,较上年增加73天,成功退出全国重点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重拳整治秦岭生态环境,202栋违法建筑全部依法处置。加快推进“八水润西安”工程,渭河“三年变清”目标如期完成污染治理实现达标,李家河引水系统实现向城区供水,全年新增城市供水能力7669万吨;“两河五湖六湿地”建设全面完成,全市新增生态水面3108亩、湿地6506亩。成功申报国家第四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试点城市并加快推进实施。

城市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缓堵保畅三年行动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完成投资488.6亿元,地铁通车里程达到52公里,南门立体交通等15项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投用,新建公交港湾331处、公共停车位2万个,投放公共自行车3万辆,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6%,城市交通环境不断优化。全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005万平方米,新建和增容改造110千伏变电站11座,增加变电容量74万千伏安。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4.5%,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

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积极整合城市管理职能,推动监管执法重心下移,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诸多群众关切的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六)城乡一体重统筹,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积极落实支持3个副中心城市的16条政策措施,重点建设7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4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全面完成325个新农村重点村年度建设任务,加快建设38个标准化新型农村社区,分期分批建设683个片区化中心社区,大幅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周至县获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高陵作为我省唯一的区域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81.7%和新增财力的83.9%用于民生,完成了“两80%”硬指标。全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669.4亿元,同比增长15.2%。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超出全年目标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6100元和14462元,增长9.1%11.9%“十项惠民实事”全面落实,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0.3万套,提供房源4.4万套,改造完成棚户区、城中村27个,回迁安置群众3.9万人。先后两次提高城乡低保及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将社区工作经费从每年每个3.5万元提高到20万元。全市共创建放心粮油店70个,创建“群众厨房”放心馒头加工销售网点50个,改造提升“小餐饮”单1.4万户。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共覆盖学校1492所,惠及学生38.3万人。130所标准化学校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已竣工97所。完成了3.2万人移民搬迁,解决了农村21.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14.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建成200个农村幸福院、8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出台改善城区困难群众生活的“22条措施”,使更多特殊群体的突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2014年我市9.9%的经济增速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既是发展环境、经济周期所致,也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有关。同时,还存在着投资增速放缓、消费拉动乏力、资源环境硬性约束增多等问题。对于这些薄弱环节,我们将保持清醒头脑,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二、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市依然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经济环境。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增速有望达到3.8%,高出20140.5个百分点,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没有明显改观。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跌落、消费需求持续减弱等不利因素,都对我市发展外向型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阶段,并出现“四个转向”: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式、结构、动力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但经济下行压力大仍是经济工作面临的主要风险。从我省看,经济增速虽然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但稳中趋缓的态势已经开始显现。

从我市自身看,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更加明显。总体来看,我市稳中向好的基本面依然没有改变。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着手推进新亚欧大陆桥建设,将会更加凸显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必将为我市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带来重要机遇。我省在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积极创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新范例等方面也突出了对西安发展的支持。特别是我市出台的一系列深化改革和稳增长政策措施将持续发力,同时随着三星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建成达效,以及渭北工业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和7大城市片区建设步伐的加快,都为我市经济在较长时期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分析,虽然我市经济发展进入调速换挡期,但稳中向好的基本面依然没有改变;虽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新出现的问题相互交织,但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动力依然比较充足;虽然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支撑经济发展的机遇和优势依然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形势,积极有所作为。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依法行政的工作基调,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为统领,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持续推进“五项重点工作”,突出抓好“十项清零行动”,全力稳定增长,加快调整结构,积极扩大开放,狠抓城市治理,不断改善民生,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上述要求,我们对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进行分析,提出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一)经济平稳增长。

1.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

2.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

(二)结构不断优化。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

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0%以上。

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

7.进出口总额达到215亿美元。

(三)质量效益提升。

8.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13%

9.万元GDP能耗下降3.2%,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7%

(四)民生持续改善。

1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和12%左右。

11.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2015年确定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的预期指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追求。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作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确定10.5%左右的增长预期,既符合我市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律,也符合实现“两个翻番”的目标要求,同时也为深入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留有一定余地。二是在全省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的工作要求。省上确定2015年全省的增长目标是10%左右,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我市应为全省完成预定目标提供有效支撑,力争多做贡献,努力当好“三个陕西”建设的排头兵。三是体现我市发展实际和民生需求。近三年来,我市GDP年均增长高出全国3.4个百分点,增速始终保持在副省级城市领先位置,尽管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压力依然很大,但我市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和条件不断增强,我们应该保持发展定力,继续巩固这一良好态势,绝不能“一篙松劲退千寻”,让增长滑出底线。同时,满足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等,也需要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四是稳定市场预期和引领社会信心的需要。虽然10.5%左右的增长目标与往年预期相比有所下调,但仍是一个“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我们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省市共建大西安等诸多机遇,自我加压,主动作为,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本着“综合匹配、总量平衡”的原则,设定了其他指标。

三、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做好2015年工作,确保西安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重点要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抓好内需促进增长。顺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的新要求,继续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顺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的趋势,继续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一是加大项目策划和建设。要坚持以项目带投资、以投资促发展的理念不动摇。2015年计划实施市级重点在建项目500个,总投资11830亿元,确保年度完成投资1820亿元以上。其中,产业项目358个,年计划投资1032亿元,占全年投资任务的56.7%2015年安排重点前期项目208个,计划总投资2927亿元。二是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财政资金要更多投向惠及民生的重要领域。今年安排城建投资388亿元,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集中发力,切实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和聚集作用。要进一步挖掘民间投资潜力,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参与8大领域41个总投资额为533亿元的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探索城市发展基金、PPP投资模式,力争民间投资占比达到55%以上,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三是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加快光纤宽带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加快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惠民等示范城市建设,多层次培育医疗、养老、文化、新能源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提高服务性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占比。特别是要加快推进5-7个各具特色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和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首批总投资114.6亿元的98个重点支撑项目,适应产业组织方式新要求,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鼓励开发多种模式的城市综合体,重点抓好长安路中央商务区、曲江中央文化商务区、永兴坊特色美食街区、大东市商贸中心等商贸聚集区建设,推动商贸、餐饮、旅游、休闲、会展等聚合发展。积极引导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稳定群众住房消费。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策划实施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招商活动,举全市之力争取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落户西安,全力做好政策扶持、要素保障和环境改善等工作,打造一流的投资承载地。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内资分别达到40亿美元和1680亿元。五是促进对外开放。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强化跨境贸易结算、离岸金融、贸易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功能,探索开展保税进口和直购进口业务,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5亿美元,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增长28%以上。以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医院和社区为重点,全面提升城市涉外公共服务水平,为外籍人士在西安工作、学习、生活提供良好保障。

(二)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把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一是全面完成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实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中省要求精简行政编制。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切实理顺市级部门、区县与开发区之间的权责关系,促进开发区释放潜能、发挥优势、引领发展,形成区县、开发区协同共进、融合互动、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积极落实行政审批“权力清单”,继续按照“经济领域取消为主、城市管理下放为主”的思路,年内再取消、下放一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同时要加强监管,确保已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接得住、管得好、落得实。制定出台《西安市行政审批管理办法》,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三是深化市场领域改革。坚持非禁即入放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制定公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着力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隐性壁垒。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落实“后置许可”及“四证(照)合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大幅提高企业违法失信成本,着力构建政府主导、行业监管、企业自律、社会协同的多元共治机制。四是抓好国资国企改革。加快落实市属国企改革“1+N”方案,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加快国有资产证券化步伐。加快五环集团搬迁入园进度,确保西安纺控新厂区项目全面投入运营。

(三)叫响做实新起点建设。抓住国家实施向西开放的战略机遇,立足我市区位、产业、资源、平台等优势,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一是有效衔接规划。依据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编制完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发展规划》。二是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西安领事馆区、中西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丝路互联网文化园等项目建设,扎实做好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后续推广工作,积极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自由贸易区”申报工作,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家级平台。三是加强交流合作。争取“一带一路”高层论坛永久会址落户西安。着力推动欧亚经济论坛升级发展,完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合作发展圆桌会议机制,加快落实各项合作协议,积极策划举办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的展会活动,巩固深化能源、金融、教育、旅游等方面务实合作,扩展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等新的合作领域。加强对丝路沿线国家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研究,编制《中亚五国投资指南》,为西安企业“走出去”提供帮助和指导。四是促进互联互通。以“长号”国际货运班列和对外开放铁路口岸为支撑,积极开展国家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全面提升“西安港”综合服务功能。年内争取开通西安至阿拉木图等8条国际客运、货运航线,打造“立体物流”新模式。

(四)调整结构提质增效。照“二产三产并重、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并举”的思路,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发挥好二、三产业对稳增长、调结构的支撑作用,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一是全面加快渭北工业区建设。抓住高陵撤县设区的机遇,扎实推进工业区基础设施配套,努力完成渭北大横线、西咸北环线、泾河引水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紧盯大企业,选准好项目,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和专业化招商,积极争取东风日产、现代起亚、延长石油、西北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落户,主动对接西电集团整体搬迁,确保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运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全面提升我市工业的综合竞争力。全力推动三星电子、中兴手机、新舟700支线飞机和强生供应链基地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半导体、智能终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一批千亿元产业集群。加快实施培育科技企业小巨人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一带一城四集群”建设,以强化科技服务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力争全年技术成果交易额突破650亿元,就地转化率达到30%以上,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三是大力支持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西安金融商务区、民间金融街(二期)等金融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力促更多中外银行落户西安,支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健康发展,着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促进会展业提质发展,全力办好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通航大会等大型展会活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产业集群。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与新型流通业态深度融合,促进电商服务向农村延伸发展,力争全年电商交易总额突破1500亿元。四是促进旅游文化提质增效。出台《西安市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以旅游业为重点带动生活性服务业品牌化发展。完善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航空大世界、丝绸之路风情街(二期)等25个重点旅游文化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3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70亿元。支持曲江新区加快西安中央文化商务区和雁翔路国家级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

(五)稳定提升城镇化质量。照“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突出建设重点。加快实施“南优、北拓、东延、西联”战略,加快常宁新城建设,推进幸福林带、纺织城、铁路北客站等七大城市片区改造提升。继续抓好副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启动建设120个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和20个标准化社区,全面完成剩余122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3.3万人移民搬迁、12万贫困人口脱贫和11.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四个“清零”。二是加强产业支撑。围绕产出高效、产出安全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力打造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重点抓好沿渭都市农业产业带、渭北农业产业带、秦岭北麓西安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实施粮食高产创建、设施蔬菜扩建、特色果业增效、优势畜牧提升四大工程。完善“一区一县一策”支持政策,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带动区县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和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三是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制定出台“缓堵保畅”常态化管理工作方案,年内地铁1号线二期全面启动,3号线进入设备调试阶段,4号线土建工程完成过半,纺织城至临潼市域轻轨和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协力推进西咸北环线等3条省市共建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国道310108和省道107等干线公路改扩建工程。深入实施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建设,年内新购公交车800辆、公共自行车1万辆,公共自行车网点实现主城区全覆盖。新建公共停车位800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00个。不断增强城市保障能力,完成李家河水库工程收尾,建成高冠峪、太平峪应急供水工程,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30万吨。年内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1个,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27万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5%。新增变电容量100万千伏安。

(六)持之以恒改善民生。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创新制度、引导舆论、强化服务”的思路,科学确定2015年惠民实事,明确责任、统筹协调、扎实推进。特别要继续加强“治污减霾”,切实打好蓝天保卫战,努力让全市人民的生活更有品质、更加幸福。一是全力抓好就业。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主导作用,增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年内实现全市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做好25万大学毕业生、65万农村转移劳动力、11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二是增强社会保障能力。要把扶贫开发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完成三年36.6万人脱贫的目标任务。贯彻落实我市《关于进一步改善城区困难群众生活的意见》,适时提高困难家庭临时救助标准和医疗救助报销比例,努力做到托底线、保基本、救急难。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力争全市养老床位达到老龄人口的30‰以上。全年新建180个农村幸福院,全年新增小型养老服务设施60个。精心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启动20个棚户区项目的改造工作,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2万套,提供保障性住房房源3万套,突出抓好“两房并轨”制度的落实,着力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切实做好1.9群众回迁安置工作,全年完成10个老旧社区更新改造工作,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尽早让群众享受到城市建设成果。三是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决贯彻落实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不低于80%的要求,加快实施第2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开发区36所公办学校建设任务,改造提升不少于50所原有学校,确保年内投入使用。不断深化县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新建更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个,新建更新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200个,对环城公园全民健身园区器材实施全部更新。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力抓好“五大质量建设”。

(七)立足长远谋划蓝图。2015年是我市的“规划年”,要集中力量抓好三件事关全局的规划大事。同时,要扎实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着力增强规划的协调性、统一性和科学性。一是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要结合新常态的特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编制“十三五”规划,努力为我市在未来一个时期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判新常态对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理清“十三五”发展的基本思路。结合实际精心谋划一批前瞻性、符合经济转型升级、反映发展新动力的项目和工程。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五位一体”、“四化同步”、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等战略部署,纵向一盘棋,横向相衔接,将“十三五”规划打造成为中长期规划的“升级版”。二是做好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要充分考虑国家和省上赋予西安的功能定位,以及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渭北工业区打造成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三是完成《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空间开发管制约束性规划体系,全面划定开发建设边界,明确生态红线,合理确定用地结构,有效保障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各位代表,做好2015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以新状态适应新常态,以新作为推动新发展,为顺利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社会和谐、城市宜居的国际化大都市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