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 代表大会会刊 > 正文

西安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者:赵东洋     发布时间:2015-03-26    来源:西安人大

——2014122日在西安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西安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书面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加速赶超、勇于突破的工作基调,以“五项重点工作[1]”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经济社会继续保持逆势向上、趋势向好、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较好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成效有:

(一)宏观管理措施得力,稳增长调结构卓有成效。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积极抓好经济运行监测管理,抢抓国家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向西开放及省市共建大西安等重大机遇,认真研究、积极落实国家在棚户区改造、光伏与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消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意见;扎实抓好省市共建大西安25条政策措施,及我市出台的产业、金融、区域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争取省级支持资金45.7亿元,政策叠加效应初步显现,经济社会发展卓有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全年生产总值完成4884.13亿元,增长11.1%

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大关,完成501.98亿元,增长26.5%,较上年加快1.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三次产业分别增长3.8%左右、14.5%左右、8.5%左右,比例达到4.4443.6051.96。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前三季度万元GDP能耗下降4.74%,高于全年控制目标。物价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7%,低于全年控制目标。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农业保持稳定。实现粮食生产“十连丰”,全年总产量达到183.12万吨。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8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休闲农业面积达到35万亩,预计农业增加值增长3.8%左右。

工业突破发展。积极实施“工业投资倍增计划”和“工业企业成长工程”,推进工业园区化发展,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65.64亿元、增长15.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2户,工业投资增长50.2%。出台《关于加快渭北工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渭北工业区入区工业企业达到1204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013.17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22.5%,成为引领全市工业加速发展的新引擎。

三产提质增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实施细则》,重点推动8个国家级和9个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建设[2]。修编《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关于推动2013年全市旅游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措施》,集中整治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发展休闲旅游等新兴业态,新增国际航线3条,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0130万人次,增长27%,实现旅游总收入811.4亿元,增长24%

(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投资消费平稳增长。

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抓好重点项目空间布局、评估体系、服务保障等体制机制创新,重点项目提前两月完成年度任务。全市50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97亿元,占年计划的126%,产业类投资项目占比超过50%129个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34.56亿元,增长21%。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交通、市政等领域,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0.8%,非公经济增加值完成2548.13亿元,占GDP比重52.2%

消费市场保持活力。积极实施钟楼、东大街等重点商圈改造提升,扎实推进小寨、土门等七大城市片区开发,消费环境显著改善。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17户,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30个,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8.02亿元,增长14%

(四)改革开放扎实推进,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持续加强招商引资。第十七届西洽会、第三届陕粤港澳活动周签订合同总投资分别达到4403亿元和67.1亿美元,美国强生、韩国SK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西安。举办“2013西安韩国周”,40余家三星配套企业完成审批。全市实际引进内资1430.3亿元,增长19.1%;实际利用外资31.3亿美元,增长26.3%111月进出口总额164亿美元,增长43.2%

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第五届欧亚经济论坛成功举办,同期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圆桌会议,发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宣言》。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3]倡议,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实施方案》。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启动建设,“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开通,西安与马雷市、撒马尔罕市签署友好城市关系协议,西安友好城市总数达到24个,国际友好合作城市达到48个。

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下放行政事权71项。30户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改制工作启动实施,区县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大学区管理改革覆盖全市3083所中小学、幼儿园。涉农区县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开,流转土地面积46.6万亩。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成效明显,全市技术市场交易额415亿元,本地企业吸纳技术交易额首次突破100亿元。

(五)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区县经济协调发展。

出台《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四个翻番、四个提升、一个消除”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目标。3个副中心城市、5个城市组团、6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4个文化旅游古镇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截止11月底,全市小城镇建设投资超过26亿元。积极实施县城、集镇和区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及“百村示范”工程,启动建设47个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完成20.05万人的“农转居”任务,“绿色统筹”成为全国示范。全力推进连片特困地区和秦岭北麓环山公路沿线区域扶贫攻坚工作,启动70个整村推进项目,截至11月底,累计完成投资9367.6万元,占年计划的131.5%。实施2.09万人移民搬迁,实现11.6万贫困人口脱贫、包括5.5万人口脱离绝对贫困。

按照“一类一策”和“一县一园区”的原则,分类指导区县经济发展,阎良、临潼和高陵等重点发展区域主动承接主城区工业企业转移,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城六区和长安区等优化发展区域深入实施“退二进三”,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稳定;生态发展区中,周至县工业增速达到23.8%,位列全市十三个区县首位,各区县在大都市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

(六)城市建管精细深入,城市功能优化提升。

认真贯彻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全力推进20项重点整治任务,交通违法、渣土车、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顽疾有效化解。缓堵保畅工作深入开展,40项年度任务推进顺利,完成了北大街、小寨等10个区域交通综合改善和堵点治理;西咸北环线、西临高速等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相继开工,国道310西安过境公路工程、国道108改建工程积极推进;地铁一号线建成投运,34号线及南门交通综合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城南、城东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投运;深入实施道路施工围挡专项整治,全市142处工地“瘦身”总面积超过5.5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启动10个新水源地建设,建成涝河引水工程,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5万吨;建成一污二期等6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4.5万吨,水污染治理稳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一;完成了南二环线网落地工程,开工建设1750千伏和4330千伏变电站,新增城市变电容量85万千伏。城棚改工作顺利推进,完成8个棚户区、20个城中村征收搬迁,回迁安置群众4.29万人。

(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西安加快建设。

举全市之力推动治污减霾,制定出台《进一步推进治污减霾工作的具体措施》,大力整治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拆除燃煤锅炉593台,淘汰黄标车5.62万辆,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340座,关闭主城区所有造纸企业,外迁工业企业10户。空气质量按新标准统计,全年优良天数达到138天,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颁布并严格实施《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完成浅山区生态环境建设9项重点任务,集中开展秦岭保护专项整治,“四乱”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八水润西安”工程成效显著,河道水系治理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全面完成渭河堤防建设任务和8个中小河流治理,渭河西安段184公里堤防全线贯通,新增湿地8660亩,生态水面4035亩,西安市被列为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取得重要进展,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工作进展顺利,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对外开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三环林带全面贯通,秦汉大道、长安大道等一批城市生态隔离绿带加快推进,全年新增城市绿地857万平方米,完成造林7.8万亩。

(八)惠民实事全面完成,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84.4%和新增财力的88.8%用于民生,总计达到615.64亿元,增长25.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00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12930元,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加大低收入家庭帮扶力度,出台13项具体帮扶措施,新增财政投入3.4亿元。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博物馆之城”三年目标提前完成,累计建成各类博物馆100个,更新全民健身路径100个,建设农民健身工程700个,成功举办第15届市运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5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0.49万人,城市登记失业率3.4%

10件惠民实事”全面完成。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8.78万套,基本建成6.8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205户,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243万平方米,新增天然气居民用户20万户。创建放心食品店、蔬菜直销点570个。解决了农村2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累计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286所,校车工程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蛋奶工程、营养改善计划共惠及学生32.97万人。建成40个农村养老互助院和100个老年餐桌示范点,完成100个村和100个社区养老服务试点任务,市殡仪馆新馆投入使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正式启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到98.5%99.1%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全市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一是经济发展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存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二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还不到位;三是工业回升基础较为薄弱;四是服务业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五是治污减霾等重大民生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努力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认真应对并加以解决。

二、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们依然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经济环境。从国内看,经济发展仍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的调控措施不会立竿见影,加之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经济下行压力尚未消退,稳中有忧、稳中有险。从国外看,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都存在不确定性。对西安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稳增长形势严峻,调结构任务艰巨。总体来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仍然向好,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为我市发挥优势、率先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和广阔空间。我们既要把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位置,也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充分考虑社会就业、民生需求及“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等因素,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增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工作基调,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社会和谐、城市宜居”的新要求,以“五项重点工作”为抓手,着力稳定增长,深入调整结构,切实优化环境,积极扩大开放,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开创全面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局面。

按照上述要求,我们对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进行分析,提出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一)经济平稳增长。

1.确保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

(二)结构不断优化。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其中,旅游业增加值增长13%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左右。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5%左右。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以上。

7.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以上。

(三)质量效益提升。

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增长13.5%以上,其中税收增长15.5%左右。

9.万元GDP能耗降低3.5%,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3.6%

(四)民生持续改善。

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12.新增就业人口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三、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做好2014年工作,要以改革为统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切实完成以下各项任务。

(一)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协同推进全面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在落实好下放71项事权的同时,重点在行政审批制度、项目投资管理、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深化改革,优化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协调推动新加坡鹏瑞利与西安城投集团等重大资产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4],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围绕建设和谐社会、宜居城市的目标,按照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以深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改革为重点,推进简政放权,理清权责关系,落实属地责任,构建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解决城市管理运行中“看得见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见”的现象。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和发展志愿者组织。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支持各类金融服务组织向农村延伸,年内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在涉农区县全覆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城乡统一的“居民户”户籍登记管理制度。

完善社会事业改革。总结我市在大学区制、文化事业等领域率先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结合中央最新精神继续完善、深化推广。加快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推进“千人百企计划”和“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型人才服务企业工程”,加快阎良国家级创新产业集群和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支持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全市技术成果交易额力争突破500亿元。

(二)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按照“稳一、优二、增三[5]”的思路,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在优二、增三上下功夫。

稳定农业生产。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重点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80万吨,确保粮食安全。年内建成20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增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

工业扩能增效。将工业发展与产业优化升级、落后产能淘汰、过剩产能化解等工作有机结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重点对企业新增产能、技术改造创新、节能降耗等予以扶持。以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5]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型骨干企业300家。全力保障三星项目、中国电科信息产业园建设,确保如期投产。继续实施“工业投资倍增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家,全年工业投资增长45%左右。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渭北工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渭北大横线、泾河引水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渭北温商高端制造产业园、陕西福建商会西部工业物流园等产业园区建设,严格按照产业规划布局招商,加速工业聚集发展,渭北工业区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

服务业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带动生活性服务业[7]品牌化发展,以强化科技服务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8]高端化发展,以提升现代服务业促进二产三产融合发展。重点抓好8个国家级和10个省、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建设,加快推动雁翔文化产业创意谷、中德国际生态智慧城、广汇汽车物流产业园等服务业项目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启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加快旅游集散中心、环球嘉年华西安旅游休闲娱乐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13个旅游聚集区发展,协调开通西安至巴黎、悉尼等国际航线,加快休闲旅游、自驾游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2亿人次,增长20%,旅游业总收入950亿元,增长17%

(三)以投资拉动和促进消费为抓手,进一步扩大内需。

继续实施以项目带投资、以投资促增长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需动力。

狠抓项目建设。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重点项目推进办法》及《西安市关于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将重点建设项目与土地供应挂钩,解决好项目用地、资金等瓶颈问题,确保完成全年投资任务。策划一批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全力推动五项重点工作、城市片区综合改造、市域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力争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超过1850亿元,增长15%左右,产业类项目年度投资占60%以上。

做实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西洽会、陕粤港澳活动周等招商平台,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争取在我市建立区域总部,不断壮大总部经济。进一步强化招商项目的保障和考核,提高项目履约率。认真落实《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探索负面清单制度[9],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交通、市政等六大领域,力争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和民间投资占比达到52.5%左右。

努力扩大消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在扩内需、促消费领域的鼓励政策,积极争取我市成为国家健康服务业、电子商务、信息惠民等示范城市,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及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努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四)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经济外向度。

抢抓国家关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历史性机遇,争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排头兵,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加快建设丝路新起点。依据国家即将出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落实我市《关于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实施方案》,编制《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着力打造“一高地六中心[10]”。策划设立“中亚·长安产业园”,支持“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持续运行,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园,推动开通西安至阿拉木图等沿线城市航线,开展与沿线城市在贸易、金融、旅游、人文等领域的全面合作。以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及西安出口加工区等为基础,积极申报以西安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试验区[11]

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争取欧亚经济论坛由两年一届改为每年一届,提升西安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规模和水平,力争成为国家级产业园区。加快筹建西安灞领事馆区,推进上合组织成员国在西安设立领事馆,策划举办欧亚经济论坛项目对接活动,积极实施走进中亚系列推介活动,举办首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商品采购节,进一步扩大西安国际影响力。健全境外人员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医院和社区,不断完善城市涉外综合服务功能。

(五)坚持城市建设管理并重,加快建设美丽西安。

加快推进关系人民福祉的重大项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实现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关中城际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750千伏变电站、城区330千伏变电站及三星项目配套电力设施,推进小寨、土门、幸福林带、汉城湖景区、纺织城和北客站周边区域等城市片区开发,城建投资总规模达到352亿元,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建设品质西安。

优化生态环境。全力抓好治污减霾,认真落实《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出台西安市相关法规条例。推动国IV汽油全覆盖,基本完成三环内燃煤锅炉拆改及烟尘治理设施提标改造,打好蓝天保卫战,逐步改善区域环境。加快八水润西安、秦岭北麓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进度,推进昆明池水利工程、凤凰池景区、河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抓好秦岭北麓沿山路景观提升、废弃工矿厂区生态恢复、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等7项重点工作,努力在“做美城市”上取得新突破。

落实精细管理。深入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继续加大对交通违法、渣土车、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顽疾的整治力度。抢抓国家大力支持棚户区改造政策机遇,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力争完成8个棚户区、17个城中村征收搬迁和2.8万人回迁安置任务。加快“智慧西安”建设,推动管理模式从条块粗放型向集约精细型转变,实现城市建设管理精细、精美、精致。深入推进缓堵保畅,科学有序推进地铁、公路交通建设,协调推进西咸北环线等3条省市共建高速公路项目,年内投放2万辆公共自行车,建设停车位8000个。全面整治交通出行环境,切实提高出行通畅性,让市民出行更加安全、更加舒适、更加便捷。

(六)稳步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实现兴业稳粮富农宜居。

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依托《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出台我市城镇化建设规划及推进措施。认真落实我市《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将临潼、阎良、长安3区和高陵等4县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发力点,进一步突出特色,培育产业,聚集人口。新城、碑林等城6区着力在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发展高端产业,提高城镇化质量。

突出工作重点。加快建设3个副中心城市、5个城市组团、6个省级重点示范镇、4个文化旅游古镇以及汤峪、集贤等20个重点镇,总结推广高陵和曲江临潼统筹城乡发展经验,促进农村全域城镇化。

强化产业支撑。出台“一区一县一策”具体支持政策,科学规划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带动区县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和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

(七)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

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创新制度、引导舆论、强化服务”的思路,严格落实财力支出“两个80%”用于民生的要求,扎实办好“10件惠民实事”,不断开创民生工作新局面。

积极稳定和扩大就业。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进城农民及化解产能过剩失业职工就业问题,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万人,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认真落实我市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的13项政策措施,实施提高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对象的保障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大力发展以老年餐桌、老年健康和精神慰藉为重点的老年服务,扩大城市社区养老和农村幸福院的覆盖面,力争全年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000张。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建设36所开发区学校、幼儿园,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县级以上医院托管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市第三医院、市人民医院建设,年内完成市中医医院等搬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市体育场改造工程,新建和更新社区全民建设路径120个,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00个。

各位代表,做好2014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为顺利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把西安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