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 代表大会会刊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者:赵东洋     发布时间:2013-06-03    来源:西安人大

——2013121在西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2012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稳增长,多措并举惠民生,真抓实干促和谐,较好地完成了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制定实施了29条稳增长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4369.37亿元,增长1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6.96亿元,增长24.6%,增速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年共开工建设市级重点项目402个,完成投资1456.7亿元,项目开工数量和投资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43.43亿元,增长26.6%,其中民间投资占到一半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年新增贷款1107.8亿元,社会融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新增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2.65万个,累计达到8.26万个,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2245.7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4%

二)“工业突破”聚集新优势。出台《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了40亿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4亿元军民融合投资基金。渭北工业区正式挂牌,并开工建设38个重点项目。“央企进陕、落户西安”和“省企、民企进市”成效显著,签约项目合同总额1640亿元。4万吨大型模锻液压机项目建成投产,100个重大工业投资项目顺利实施。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78.17亿元,增长44.9%。工业用地增长57%,增幅为“十一五”以来最大的一年。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户,中石化西安分公司成为我市第6户产销过百亿元企业。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西安科技大市场实现技术成果交易额300亿元,增长46.7%,本地企业吸纳技术交易额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10亿元,增长17.8%。质量强市工作深入推进,名牌产品总数已达527个。特别是经过省市共同努力,一期投资70亿美元的三星存储芯片项目成功落户并启动建设,成为我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标志。

(三)消费拉动呈现新活力。8个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服务业增加值2279.9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2.2%,增长12.2%。建成西安楼观道教文化区、世博园、大唐华清城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15万人次、国内游客7863万人次,分别增长15%20%,完成旅游业总收入654.4亿元,增长23.4%。《阿房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正式组建,10个博物馆建成开馆,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西部文博会,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称号。全市文化企业达到6560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34.68亿元,增长30.6%。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各类主题促销活动,城乡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5.4%19.8%。解放路、东大街、小寨等特色商圈改造进展顺利,秦汉唐国际文化商业广场建成开放。全市补贴家电、摩托车下乡资金1.29亿元,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和配送中299个、“镇超工程”超5。全市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

(四)城乡统筹迈出新步伐。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阎良、临潼、户县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启动实施了一批支撑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连接10个区县、总长610公里的农村公路二级网化工程全线贯通,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村二级公路全覆盖的城市。6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3.7亿元。完成393个新农村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20个新型农村社区,20.94万农村人口实现“农转居”。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总产达到192.5万吨。“菜篮子”供应充足,抽检合格率96%,农产品安全水平保持全国领先。秦岭北麓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具规模,建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3个,新增省级农业示范园6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0家。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实施20整村推进项目,完成5783人移民搬迁,5.7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五)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全年完成城建投资251.6亿元。地铁一号线实现“电通轨通”,三号线全线和四号线试验段开工建设大力实施缓堵保畅工程,完成65处路段、交叉路口和64处公交港湾改造,建成43.8公里公交专用道、8992个公共停车位,新城南客运站正式运营,“公交都市”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编制出台了“八水润西安”总体规划,完成了85公里渭河堤防综合整治和生态景观公园建设任务。黑河平原段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李家河水库大坝工程过半,石砭峪水库供水复线主体完工。第二、第四、第九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投运。灞生态区通过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验收。《秦岭北麓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颁布实施,浅山区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启动。继续开展大植绿活动,造林7.08万亩,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74.3万平方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削减2.35%2.14%2.21%0.8%,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06天,创历史最好水平。启动了8个棚户区改造,完成18个城中村整村拆除和23个城中村综合改造,回迁安置群众3.87万人。建成市级数字化城管平台。完成全市渣土车技术改造和企业改制,渣土车运营秩序进一步规范。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六)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延长集团重组西化等10个重大国资重组项目进展顺利,79户市属厂办大集体改革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完成,率先在全省推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积极组织参加西洽会、农高会和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等活动,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4.8亿元、实际引进内资1201.2亿元,分别增长23.6%17.3%;新增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9家。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30.1亿美元,服务外包合同金额5.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7.5亿美元,分别增长3.3%40.4%28.8%成功举办第三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第七届中国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大会等重要国际性会议和活动,举办规模以上展会活动160个,荣获“2012年度中国十大品牌会展城市”称号。

(七)民生保障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增财力的82.1%用于民生。10件惠民实事全面完成。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0.74万套,竣工7.68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063户。新增群众厨房放心食品店154家,“放心早餐工程”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累计发展社区蔬菜销售网点363个。新建饮水安全工程200处,解决了35.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太华、雁东和城北一期扩建等一批集中供热工程建成投用,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559万平方米。市民持“长安通”卡乘坐地铁实行7折优惠,绕城高速和机场高速实现年卡优惠通行。率先在西部城市施行了PM2.5监测和发布。

稳定和扩大社会就业,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新增就业1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3.3万人,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82元,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442元,增长16.9%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30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人均年筹资标准由230元提高到300元,参合人数397.5万人,参合率97.72%。稳步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全面启动县区级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在18家县级医院和24家乡镇卫生院开展县镇一体化试点工作。累计在265个社区开展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工作,在100个村开展农村养老服务试点,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000张。

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1281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取暖设施,在全省率先全面解决农村学校冬季取暖问题。启动实施校车试点,惠及学生7390人。新建幼儿园165所,省市重点援藏项目灞一中建成使用。大学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初见成效。

广泛开展“文化西安”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提前三年实现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永不消逝的电波》等6部文艺作品获中、省“五个一工程奖”。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成功举办第十八届城墙国际马拉松等重大体育赛事。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

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集中开展“春雷”、“秋风”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探索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实现了“一控制两下降”目标。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全年未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安全事故。

(八)政府建设得到新加强。严格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强化政府服务、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1件,政协提案653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市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了集中办理、限时办结,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政务公开深入推进,在45个市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开展了部门预算公开。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加大审计监察力度,整治行业不正之风,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有效,查处了一批违法用地、违规执法和乱收费等问题。

过去一年,我市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军民融合、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第七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加快发展,普法宣传、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参事、统计、文史、地方志、人防、档案、气象、防震减灾、慈善、红十字会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特别要指出的是,省委、省政府对西安发展高度重视,继2007年颁布支持西安率先发展11条政策措施之后,去年又将大西安建设列为全省创新发展的战略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信心。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中、省驻市单位,向驻西安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安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工业支撑作用还比较薄弱,现代服务业亟待进一步加强,经济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县域经济相对滞后,城镇化建设和城市的缓堵保畅、精细化管理等工作需要更加重视和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需要加大力度;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少数部门效能不高、作风不实、执行不力,个别政府工作人员消极腐败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工作要求和预期目标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为推进省市共建大西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根据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安排部署,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紧紧抓住省市共建大西安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加速赶超、勇于突破的工作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五项重点工作”为抓手,着力做大做强工业,着力扩大投资消费,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计民生,努力开创全面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局面。

做好今年的工作,关键要把握好三点:

——必须运用好省市共建大西安的若干政策措施。省市共建大西安,是省委、省政府从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市加快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机遇和有效途径。我们一定要抓住用好机遇,准确把握政策,积极创新工作,全力推进落实,努力实现良好开局。

——必须把握好稳中求进、加速赶超、勇于突破的工作基调。这既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又符合省委、省政府对西安率先发展的要求,更符合西安的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面对当前依然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一定要把中央、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二三产业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民间资本效用,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在全省率先、在西部争先、在全国同类城市中跃升进位的目标。

——必须落实好事关发展全局的“五项重点工作”。渭北工业区建设、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建设、“八水润西安”工程和公路交通枢纽建设,是我市着眼长远、重点推进的五项重点工作,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部署。我们一定要举全市之力,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努力实现新起点上的新跨越。

综合各方面因素,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5%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左右;技术成果交易额实现3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15%;物价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削减3.1%2.3%2.5%5.0%

三、2013年主要工作

(一)继续实施“工业突破”战略,不断强化工业支撑作用。

全面推进渭北工业区建设。加快渭北大横线、泾渭铁路专用线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西安兵器产业基地、中航工业园、中航重机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发展,力争完成工业投资280亿元以上。围绕各组团主导产业定位,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加速形成产业聚集,年内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160亿元。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抓好比亚迪20万辆汽车产能扩建、新舟700系列涡桨支线飞机、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等重大工业项目,全力保障三星电子、强生等项目顺利实施,积极推进华为全球交换技术中心、云计算应用平台、西安测绘导航卫星应用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强化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力争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600亿元。

切实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加强对6户过百亿元企业和100户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继续实施“百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落实加快区县工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开展工业企业“退城入区行动”,年内完成主城区10户工业企业的外迁任务。大力实施“工业投资倍增计划”,抓好100个市级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力争全市工业投资增长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

(二)抓投资、强三产、促消费,千方百计扩大内需。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保续建、保重点、保民生、利长远为基点,实施455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238亿元,力争产业类项目投资占比达到50%以上,确保50个重点项目建成达效。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285亿元。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用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争取新增贷款超过1200亿元,社会融资总量达到2200亿元以上。根据国务院“新36条”,出台我市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具体政策,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交通、水利、市政、教育、医疗等领域。认真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包抓、部门联动、督查跟进制度,依法、及时解决项目规划用地中的乱搭乱建问题,坚决整治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等不法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建设环境。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推进8个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加快发展,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5%左右。继续推进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争取各大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研发中心,支持西安银行、长安信托等本地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加快构建高水平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抓好中西部商品交易中心、沣东西部国际车城和华南城二期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区域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强化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培育50家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机构。全面提升会展业,启动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建设,全年举办规模以上展会活动150个。

着力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推进“朱雀太平”、“翠华山南五台”和道文化展示区创建5A级景区,加快临潼凤凰池景区建设,建成一批星级酒店和汽车旅馆。严格执行带薪年休假制度,扩大实施旅游惠民政策。利用高铁开通的有利条件,积极做好旅游宣传推介工作。力争年接待海外游客126.5万人次、国内游客880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60亿元以上。开工建设阿房宫遗址公园,全力做好丝绸之路申遗工作。适时启动“皇城坊”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升工程,加快西安文化商务区、雁翔路国家级文化产业聚集区等重要文化产业板块建设。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商贸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

积极促进社会消费。巩固汽车、家电等热点消费,扩大家政服务、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鼓励开元、民生、世纪金花等大型商贸零售企业,利用实体店优势,加强网络消费支付平台建设,扩大“网购”市场份额。改造提升传统商圈,完善城市新区商业设施,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80家。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镇超工程”和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推进农村商贸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扩大农村消费。

(三)深入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年活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认真落实《西安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落实区级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的城市管理权限和责任,实现市区两级数字化城管系统联网运行,形成“以区为主、市级考核、市区联动”的城市管理新机制,着力解决“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的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效能。积极开展城市交通秩序整治活动,着力解决交通违法、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街头散发小广告等城市顽疾,严禁开挖新建成的道路,严格控制施工占道面积和工期。持续加大对渣土车运营秩序、城中村等城市管理难点问题的整治力度,提高城市保洁水平,完善城区道路和重点区域景观的照明改造,全面完成年度20项重点整治任务,努力在“做美城市”上取得新突破。

继续实施缓堵保畅工程。着力加强公路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建设境内四条国道连接工程,加快实施国道108、省道107关中环线一级公路扩能改造,开工建设大西安环线。全面推进地铁建设,9月底开通运营一号线,年内基本完成二号线南段,加快建设三号线,力争开工四号线全线和六号线试验段,启动建设连接临潼、草堂的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实施南门交通综合治理、太白南路立交等31个城市交通改善项目,改造、拓宽、打通一批城市道路交叉口、拥堵点和断头路,新建公共停车位8000个。以“公交都市”试点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和站点布局,逐步实现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无缝衔接。

进一步完善市政公共设施。抓好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等7个续建项目和西南郊水厂等4个新建项目,实施二马路、自强路等雨水管道建设改造工程,建成一污二期等3个污水处理厂,完成全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任务,启动实施南二环高压线落地和户县750、南二环33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不断增强城市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小寨、土门、三桥、幸福林带、汉城湖景区、纺织城和北客站周边区域等七大城市片区开发,着力打造集商贸、文化、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片区改造新亮点。争取启动西安火车站改扩建项目,安排实施8个整片及零星棚户区改造,完成18个村的整村拆除和3.1万人的回迁安置。

(四)加大统筹工作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支持区县做大做强。按照“一类一策”的原则,出台支持区县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县差异化、均衡化发展。

支持新城、碑林、莲湖等中心城区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新型经济形态,加快解放路、东大街、钟鼓楼广场等传统商圈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老旧城区向宜居城市的转变,成为西安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最具代表性区域。

支持雁塔、未央、灞桥、长安四区率先发展。加大对各区特色产业园区的扶持力度,加快太华路、堡子村商圈改造和常宁、洪庆新城建设,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成为新型城市化建设的示范区和先导区。

支持阎良、临潼、户县和高陵跨越发展。落实好支持副中心城市的16条政策措施,加快阎良航空大世界、临潼新丰工业园和户县工业园建设,支持高陵创建全国百强县,实现区县经济总量和增速双提升,成为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

支持周至县和蓝田县借力发展。强化对口帮扶,重点支持周至集贤产业园、蓝田西北家具工业园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打造西安绿色屏障和旅游强县。

充分发挥“五区一港两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开发区与行政区的融合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公共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共惠。鼓励开发区跨区域开展合作,建立开发区与区县产业园联动共建机制,切实在项目、招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区县实质性帮扶,逐步实现开发区与区县配套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切实提高城镇化水平。认真做好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做到与大西安规划相衔接,有效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环境建设。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以3个副中心城市、5个城市组团、6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3个文化旅游古镇建设为重点,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加快实施县城、集镇扩容改造及区县产业园配套提升工程,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依托小城镇,规划建设30个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年内完成14.8万人的“农转居”任务。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力度,抓好秦岭北麓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建设,认定扶持10个市级农业园区,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加强产销衔接,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市民“买贵”问题。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413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任务,加快绕城高速周边和环山路沿线村庄的改造提升,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深入开展扶贫攻坚年活动。将扶贫开发与生态移民搬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都市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条块结合、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新机制。推进“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实施70个整村推进项目,启动2万人的移民搬迁项目,解决7万低收入人口脱贫问题,年内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五)积极实施生态文明工程,努力建设和谐美丽西安。

扎实做好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建设。认真落实《秦岭北麓西安段浅山区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方案》,分等级、分阶段抓好48个峪口的保护整治工作,停止审批采矿权和一切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项目。加快实施新环山路照明、绿化工程和老环山路连接改造工程,尽快形成长安大道、子午大道和环山路景观长廊。深入开展“感恩秦岭”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加强秦岭国家植物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等旅游景区的开发推介,提升景区内涵和管理运营水平。

大力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以水源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水系治理,做好黑河水库二期移民工作,切实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在96%以上,新增城市生态水面2000亩。完成昆明池水利工程一期规划编制,启动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的池区建设。完成渭河堤防工程,推进景观绿化和湿地保护,灞国家生态湿地公园5月建成开放。启动护城河、河综合治理。加快李家河水库及黑河、灞河平原段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推动泾河、石川河等中小河流治理,不断提高防汛减灾能力。

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城市各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绿带建设,提升三环路、大庆路等林带的生态服务功能,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45万平方米,完成造林面积5万亩。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完成重点遗址区本体保护工程展示,扎实做好申遗区域的水系、绿地和路网恢复工作,7月底前未央宫前殿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强化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大燃煤锅炉拆改工作力度,PM10PM2.5较上年均下降8%。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建设废旧物资回收和中水利用体系,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聚集赶超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支持高新区、沣东新城联合建设国家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区。提升西安科技大市场功能,加快中科院、西北有色院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全年技术成果就地转化达到30%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企业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全面完成各试点镇的农村产权改革任务,力争所有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的区县全部建成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新机制,全年新增流转土地5.2万亩。支持高陵整县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大学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民办学校初中招生制度。深入推进县区级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健全街道(镇)、社区(村)两级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加强“两新组织”管理,改进流动人口服务。

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进落实,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1260亿元。依托综合保税区,完善出口加工区功能,推动大通关、大物流和大外贸平台建设。加快打造中国服务外包研发设计中心和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扩大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创意产业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发展。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合作交流,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力争年内增开2条国际航线。完善城市涉外综合服务功能,增加双语服务内容,健全境外人员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着力抓好西安国际学校、高新国际学校扩建工作,加快建设高新南山国际社区。全力办好2013欧亚经济论坛和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等国际性会议,进一步扩大西安的国际影响力。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扎实办好10件惠民实事确保全年财政总支出的80%和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93所。推进校车工程试点。在符合条件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抓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社区全科医生培养和配置力度,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加强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完成西部创伤急救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市结核病医院的新建、迁建。推进“母亲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严格食品安全监管,深入实施系列“放心工程”,新增群众厨房放心食品店260个,建立社区蔬菜销售网点300个。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办好市十五届运动会,新建、更新全民健身路径100个,建设农民健身工程700个。

着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8.45万套,新增租金补贴3000户。提高参合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人均年筹资标准提高到365元。加快曲江老年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各类养老机构。继续在100个社区开展养老服务示范活动,在100个村开展养老服务试点。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确保市殡仪新馆6月底前投入使用。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平安西安建设,构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的信访工作体制机制,重视网络舆情的研判、引导和处置,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以服务群众为核心,全面建设和谐社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杜绝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广泛开展“六五”普法,积极实施法律援助。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做好优抚安置工作。继续做好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参事、统计、文史、地方志、人防、档案、慈善、红十字会等工作。

(八)坚持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完善市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决策的能力。始终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加强和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回应市民关切和社会关注。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把抓落实放在政府工作首位。认真践行“严、准、细、实、快”的工作标准,真抓实干,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坚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影响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放在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决不允许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坚决整治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坚持从严治政、清廉从政。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省委实施意见和市委22条措施。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重点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切实改进文风会风,减少应酬和不必要的事务,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审计监督和效能监察,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行为,坚决惩治腐败,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努力营造清正、清廉、清明的良好政风。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努力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携手共创全市人民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