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 > 代表大会会刊 > 正文

西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11年1月24日在西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者:朱健     发布时间:2012-05-30    来源:西安人大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西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书面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机遇,认真贯彻中省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及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实现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生产总值达到3241.49亿元,增长14.5%,总量是2005年的2.4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完成3250.56亿元,增长30%,总量是2005年的3.9倍。消费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11亿元,增长18.9%,总量是2005年的2.4倍。工业回升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65.09亿元,增长19.7%,总量是2005年的2.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1.8亿元,增长33.3%,总量是2005年的3.3倍,再次跃上一个新台阶。外贸出口恢复性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完成103.82亿美元,增长43.2%,总量是2005年的2.7倍。人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244元和7750元,分别增长17.3%23.5%,是2005年的2.3倍和2.2倍。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5%。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积极促进产业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明晰了全市产业发展体系。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1620.7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对全市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07户,净增49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611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7%。旅游业总收入405.18亿元,增长36.4%,旅游外汇收入5.3亿美元,增长35.8%。接待海内外游客5285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84.18万人次,增长25.1%;国内游客5201万人次,增长34.7%。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我市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年共举办较大规模展会142个,成交额979.8亿元,创造社会综合经济效益82.36亿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保持30%以上的增长,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产业逐渐壮大。

  (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位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01.06亿元,增长31%。重点项目进展良好,全市33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50亿元,增长30.8%,完成年计划的130%,提前两个月完成目标任务。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投资246.8亿元,地铁二号线主体和一号线土建即将完工,二环路实现立交化,三环路全线贯通,关中公路环线西安段、西临快速干道、西太公路建成通车。实施了引湑济黑、引乾济石、石砭峪水库供水复线等工程,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86.35万吨,新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21.6万吨。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82万平方米,供水、供电、供热、供气能力进一步增强。渭河综合治理、铁路北客站、李家河水库、中兴通讯研发生产基地、华南城商贸物流城、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西安兵器工业园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或加快推进,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年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04天,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94%1.83%。积极探索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利用新路子,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扎实开展第三轮“三年植绿大行动”,城区新增绿化面积557万平方米,工程造林16.1万亩,实现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大力实施水环境改造工程,全市生态水面达到4.5万亩。

  (三)开发区快速发展,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四区一港两基地”加快发展,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1.89亿元,增长36.8%,占全市投资总量的32.1%,对全市投资贡献率为37.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1.66亿元,增长22.5%,对全市工业贡献率为36.3%;实际引进外资11.78亿美元,增长27.9%,对全市利用外资贡献率达73.9%;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29亿元,增长45.6%,对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贡献率为29.7%

  高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和通讯等八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带动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经开区商用汽车、兵器两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建设带动了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曲江新区发展及大明宫遗址公园开园、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周至道文化展示区建设带动了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浐灞生态区以筹办世园会为重点,逐步探索形成生态化城市新区的发展路径,带动了我市生态环境发展;国际港务区快速发展,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保税物流中心投入运营,西安陆路国际贸易口岸正式开放,带动了我市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航空基地初步形成产业链完整、就地配套能力强、产业聚集度高的航空产业聚集区;航天基地半导体照明产业初现规模,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沣渭新区街办乡镇托管探索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成为我市板块带动发展的新动力。

  (四)“三农”工作进展良好,城乡统筹继续推进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集中推进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特色果业、优势畜牧业四大基地建设、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21.65万吨,创我市粮食产量最高纪录。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3.3万亩,水果种植面积达到78万亩,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4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03个。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及配套措施,制定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政策措施,基本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框架。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十大战略行动,整合涉农资金1.75亿元,规划和启动了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新农村社区建设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300个新农村重点村和60个小城镇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二级网化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启动实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44处,彻底解决我市47.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69公里,总里程达到11729公里,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8.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5.38平方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69万口。

  (五)民生工程深入实施,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荣获全国十大最关爱民生城市荣誉称号。全市民生方面总投入达到255亿元,增长33.1%,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8.6%。扎实推进民生八大工程,全年实际资金到位投资53.12亿元,启动实施1198个民生建设项目。就业和社会保障、校舍安全工程、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2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3.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87.03万人、130.11万人、365.2万人、109.45万人、87.72万人。全市参加新农合人数达到387.39万人,参合率97.14%40所农村(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全部竣工,改造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14所。市第三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市结核病院等项目相继开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新开工经济适用房220万平方米,竣工17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2亿元;新增廉租房保障家庭3089户;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770套。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100.51亿元,启动8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22个整村拆除任务,回迁安置群众11.2万人。蛋奶工程、放心早餐、放心馒头、蔬菜早市等一批惠民工程顺利实施。

  (六)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城市开放度进一步提升

  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区建设开始启动。全市64家行业协会已基本完成政会分开任务。西化“双三零”氯碱项目、纺织产业等30多个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项目顺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稳步进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新增6家上市企业。我市在创业板上市企业达到5家,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6位。积极争取新三板扩容试点,中国(西安)IPO路演中心正式运营,西安银行完成资产重组,开元城市发展基金在我市设立,高陵阳光村镇银行6月底正式开业,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达到19家。继续推进扩权强县体制改革,支持中心城区和远郊区县合作发展“飞地经济”。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67亿美元,增长28.5%;引进内资882.26亿元,增长22.5%。进入西安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123家。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继续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城市的对接与沟通。成功举办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以及一系列招商引资和合作活动,密切了同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西安的城市影响力继续提升。

  在肯定2010年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存在较多问题。从国内外环境看,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恢复较慢。从我省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较小,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仍然比较薄弱。就我市而言,经济总量较小,与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总量指标依然排在后位;工业相对薄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够快;优势产业不大不强、产业集聚规模还不大,缺少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制约消费难以快速提高;物价上涨的压力增大,保市场、稳物价的任务很重;节能减排的压力依然较大。以上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进程,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积极应对,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今年,我市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依然严峻,不确定的因素依然较多,挑战和机遇并存。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总体要求

  201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加快优势产业发展,着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努力开创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人民满意城市的新局面。

  2、主要目标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突破300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GDP增长14%左右。要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顺应人民群众加快发展期盼、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都要求保持较高发展速度。同时要保持西安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必须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5%近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GDP、财政收入增速相匹配。今后,在指标安排上强调两个收入与GDP挂钩,实现同步增长,这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指标设置的一个鲜明特点。因此,两个收入必须千方百计予以完成,并努力争取超过,特别是要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在保持投资快速增长的前提下,要着力解决投资效率不高、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重点提高产业特别是工业投资比重,今年力争工业投资比重有一个较大提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国家将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利于推动消费增长。近几年,我市消费均保持18%左右的增速,“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今年要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在促进观念转变、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上狠下功夫,争取提高消费水平。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今年要加大财政征管力度,确保较高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同时要改进结构不合理、非税收入比重较大等问题。

  ——进出口总额增长25%要努力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进一步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壮大外贸主体,调整结构,优化出口市场布局。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工业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经济形势继续好转、提高工业投资比重的条件下,要加快工业发展。

  ——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控制通胀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按照国家和省上部署,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万元GDP能耗下降3.2%按照国家从2006年起10年累计下降36%的目标测算,我市“十二五”期间下降13个百分点,就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就业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今年要大力创造新的岗位,加大重点人群就业力度,相应搞好技能培训,拓宽渠道,搞好服务。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

  按照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确立新坐标,实现新突破,构建新格局,形成新合力”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要求,把以旅游、文化、物流、金融、会展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和工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五大主导产业发展。

  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以建设国家服务业试点城市为契机,以旅游、文化、物流、金融、会展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以世园会为契机,全面启动西安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市文化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重点要加强秦岭北麓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以沿山旅游景区为重点,加快实施翠华山、朱雀两个5A级景区建设。加快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楼观台文化展示区、大明宫遗址保护区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大遗址公园之城、博物馆之城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物流示范城市和国际陆港口岸的作用,利用西安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集疏运功能,打造以国际港务区为核心,六村堡、引镇等为节点,辐射周边的区域物流网络,形成西安现代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推进金融功能区发展,抓紧建设西安金融商务区、高新金融创新区和国际港务区离岸金融功能区,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我市落户。完善会展服务体系,全力办好2011世园会和欧亚经济论坛,力争举办较大展会130个以上。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为西安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按照国家提出的七大领域方向,结合西安实际,制定发展规划,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级财政支持资金,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以西部超导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西部钛业有限公司、BP太阳能有限公司、西安金风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核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支持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物联网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建设,尽快形成产业聚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策划、引进和建设一批前景广阔、预期效益好的项目。

  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坚持高端引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全力抓好金堆城钼金属工业园、应用材料公司太阳能研发中心、比亚迪汽车、陕西光伏、西安兵器工业产业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和拓宽县域工业贷款融资渠道,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途径。建立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储备用地制度,保障重大项目顺利落户。

  促进开发新区统筹协调发展。继续实施板块战略,修订《西安开发区条例》,完善促进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开发区统筹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明晰各开发区发展定位和产业重点,发挥开发区整体优势。开发区要把城市功能和社会事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进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二)强化宏观调控管理,实现投资消费协调增长

  把继续保持经济较长时期快速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实行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两轮驱动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发展新局面。

  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举,高质量策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抓好续建和收尾项目,确保完成3900亿元目标任务。发挥重大项目集聚、引领、带动效应,安排年度重点建设项目331个,总投资7200亿元,年计划投资1014亿元。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投资进一步向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千方百计落实规划、土地、环评、节能等建设条件,加强项目施工组织和管理,确保投资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全方位开放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经营性社会领域,支持各类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元化。

  培育壮大新的消费热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重点培育壮大旅游、汽车等新型消费热点,重点发展特色餐饮、娱乐休闲、家政服务等新型产业。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动员全市大型商贸企业集中开展促销活动,形成联动效应。组织各区县、各行业龙头企业在各区域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开展主题促销活动,办好啤酒节等商贸类展会。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村家电普及率,扩大政策惠及面。完善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推进小寨、东大街、解放路、土门等重点商圈、特色街区的提升改造。

  强化经济运行调节。着力提高经济运行态势预测预警水平,加强各种要素配置的综合平衡和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协调作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全面提高西安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的投资方向和比例,城建投资计划安排235亿元。加大对阎良、临潼、户县3个副中心城市、周至等5个新城和郭杜等60个重点小城镇的支持力度。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重点突出“一园、两区、三线、五桥”建设,加强世园会核心区域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提升整治;加快铁路北客站地区、新行政中心区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建成投运,地铁1号线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地铁3号线开工建设。提高道路安全和畅通水平,确保东北二环二期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完善二环三环之间连接线,打通一批断头路,在重要节点实施交通改善工程。抓紧李家河水库工程建设,早日向城市供水。继续做好城市形象提升工程,整治提升城市出入口环境。提高供水、供热、供气等市政公用服务设施水平。推进西气东输二线为西安供气,实现西安双气源供气。推动33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系统建设,改造升级城乡电网。推进西郊2×350MW“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新能源和清洁燃气公交汽车、出租车在市区的普及率达到95%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以我省被列入国家低碳示范省为契机,建设绿色城市。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增绿工程,加大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力度,大幅度增加林草绿化覆盖率。加大重点区域绿化力度,全面完成第三轮三年植绿大行动。大幅度扩大城市水面,加大水系和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工作,汉城湖建成开放,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及绿化工程基本完工,继续推进沣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沣惠渠渠首和沣河入渭口等节点工程建设。开工建设第六、第十污水处理厂。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

  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家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的契机,加快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年经济适用房新开工180万平方米,新竣工1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8亿元。廉租住房新增实物配租户数10000户,新增租金补贴户数3100户,新建廉租住房26万平方米、5200套,切实解决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以城中村和棚户区回迁安置为重点,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全年新开工安置房面积2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36万平方米,完成23个城中村和9个棚户区12万人的回迁安置,基本完成二环内72个城中村和18个重点棚户区改造任务。

  全力做好就业工作。继续以扶持创业、扩大就业为抓手,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三大群体就业难问题。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契机,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增长机制,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积极扶持农民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力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符合我市实际的社会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逐步推广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区照料和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险体制。大力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落实提高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积极建立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工作新机制,狠抓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力争年内实现全覆盖。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编制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年内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通过新建、扩建、改建一批幼儿园的方式,实行公办民办幼儿教育并轨。加快乡镇中心园建设,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重视师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水平,确保城乡群众同享优质的教育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推广阎良区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经验,促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加快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切实降低群众医药费用。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全市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加快市第三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市儿童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和感染病房楼完工、市红会医院中国西部创伤急救中心主体封顶。

  (五)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认真贯彻实施《西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建立和创新全市域的城乡一体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实现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社会事业和改革等五个方面的统筹,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着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继续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抓好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特色果业、优势畜牧业四大基地建设。继续扶持建设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形成白鹿塬、阎良万亩甜瓜、临潼奶牛养殖以及高陵、长安蔬菜种植等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支持区县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积极引导各区县发挥自身优势,以区县工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配套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生态旅游、特色餐饮、休闲度假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完善促进区县工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大对区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投入,增强承载功能。

  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推进13个省级重点镇、47个市级重点镇建设,加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现代气息的小城镇。推进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力争新农村重点村达到313个。开展村庄布局调整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每个涉农区县启动23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以农村公路二级化网络建设为重点,抓好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设施建设,解决30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创新统筹城乡体制机制。全面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出台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农村金融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等配套政策,建立较为完善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政策和制度框架。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以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全方位推进改革开放。继续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改革工作,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的规模和水平,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在改革方面:推进统筹科技资源试点改革基地建设。西安科技资源大市场交易共享平台基本建成,实现加盟科技资源大市场的企业和机构4000家,年度技术市场交易额100亿元。按照开发区先行先试的要求,高新区与沣渭新区合作共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区,逐步完善示范区的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科技资源交易、科技资源孵化加速、科技资源展览展示和科技资源综合服务五大重点功能板块。经开区要全面展开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和兵器产业示范园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全市改革探索经验。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型企业集中。要继续推进和加快实施西化与延长等12个重大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项目,做好秦华天然气、水务集团、高科建材等成长性好的企业培育上市工作。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

  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更多市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扩大投资领域,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爱护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宣传先进典型,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氛围。

  在开放方面: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吸引跨国公司在西安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和生产基地,全年外商直接投资17.3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内资960亿元。

  提高外贸发展水平。大力培育大型外贸龙头企业,继续加大对飞机、汽车、太阳能、发电设备、超导材料、输变电设备和工业缝纫机等优势产业中自主品牌的扶持力度,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植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现代农业等优势技术领域产品出口。

  拓展对外交流平台和渠道。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加大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城市合作,创新合作机制,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推进与陕南、陕北的产业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特别加强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合作,争取使西安成为能源化工资源的深加工基地。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和出口加工区等重点出口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提高西安市经济外向度。

  (七)强化价格调控监管,努力稳定价格总水平

  加大重要商品的储存、储备和投放,着力保障粮油、蔬菜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给。加大产销衔接力度,多渠道组织货源,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切实减轻物价上涨对群众带来的影响。开展对生产企业的价格专项检查,强化对农产品收购、流通等环节的市场交易和价格行为的监管,从严查处恶意囤积、趁机涨价的生产、流通企业和不法商贩。加强价格监测预警,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做好重要商品供求、价格信息、价格政策的发布,严厉查处捏造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制造恐慌等行为。

  各位代表,2011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奋发有为,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