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 > 代表大会会刊 > 正文

西安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2011年1月24日在西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西安市财政局
发布者:朱健     发布时间:2012-05-30    来源:西安人大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如下,请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510.78亿元,增长27.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1.8亿元,完成预算的114.9%,增长33.3%。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71.65亿元,增长34.2%,惠民生、调结构、稳增长等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保障。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税收收入2072713万元,完成预算的116.7%,增长39%。其中:工商税收1811176万元,增长33.5%,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收入261537万元,增长94.5%

  ——非税收入345854万元,完成预算的105.1%,增长7.2%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53381万元,增长15.1%

  ——公共安全支出236057万元,增长9.1%,剔除上级一次性专款减少因素后,可比增长14.3%

  ——教育支出530805万元,增长35.3%

  ——科学技术支出43550万元,增长14.4%,剔除2009年一次性支出(流动贷款贴息)后,可比增长31.6%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3127万元,增长27.9%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22072万元,增长23.1%,剔除上年国企改革等一次性支出后,可比增长34%

  ——医疗卫生支出270981万元,增长49.7%,主要是加大了基层卫生机构及城乡医保补助。

  ——环境保护支出55273万元,增长6.9%,剔除关闭污染企业补助等一次性支出因素后,可比增长28.8%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75627万元,增长41.9%,主要是加大了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投入。

  ——农林水事务支出251423万元,增长44.7%,主要是人畜饮水、农村一事一议奖补及设施蔬菜工程支出大幅增加。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27110万元,完成预算的120.6%,增长39.5%。市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944539万元,增长31.8%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工商税收708167万元,完成预算的121.6%,增长43.1%。其中:营业税增长54%,城建税增长49.2%,印花税增长47.4%,土地增值税增长1.2倍。

  ——契税142020万元,完成预算的120.5%,增长87.7%,主要是完善了契税直征办法,加大了查征力度,促进了契税收入及时入库。

  ——行政性收费80776万元,完成预算的161.1%,增长22.4%,主要是交通事业性收费大幅增加。

  ——罚没收入42185万元,完成预算的143%,增长33.8%,主要是加大了交通违法、食品安全和节能减排等执法力度。

  ——教育费附加收入19518万元,完成预算的130.7%,增长47.9%,主要是受流转税较快增长带动。

  ——排污费收入4336万元。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及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29806万元。

  市级一般预算支出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6670万元,增长18.4%

  ——公共安全支出106733万元,增长1.4%,剔除上级一次性专款减少因素后,可比增长11.9%

  ——教育支出111073万元,增长52.4%

  ——科学技术支出32453万元,增长9.6%,剔除一次性支出(流动贷款贴息)后,可比增长31.9%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7271万元,增长27.8%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5571万元,增长3.2%,剔除国企改革一次性支出及就业补助改列区县支出等因素,可比增长21.7%

  ——医疗卫生支出94140万元,增长24.4%

  ——环境保护支出36498万元,下降6.3%,剔除关闭污染企业补助等一次性支出后,可比增长21%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18468万元,增长42.4%,主要是加大了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投入。

  ——农林水事务支出89774万元,增长20.6%

  ——交通运输支出94593万元,增长67.4%,主要是加大了农村二级公路网化工程投入。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177489万元,增长30.9%

  ——商业服务业支出39854万元,增长194.2%,主要是加大了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及落实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扩内需政策。

  ——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13848万元,下降64.9%,剔除上年一次性增加地方金融机构资本金等一次性支出后,可比增长9.5%

  ——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6987万元,增长68.9%,主要是加大了世园会气象预警监测系统建设投入。

  ——住房保障支出67346万元,增长98.4%,主要是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投入。

  ——粮油物资储备等管理事务支出15260万元,增长19.4%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100646万元,主要是加大了偿债准备金归集力度。

  2010年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52.67亿元,完成预算的255.2%,其中:市级完成221.92亿元,完成预算的241.3%;全市基金预算支出完成248.38亿元,其中:市级完成218.31亿元。

  由于2010年财政决算尚在编审之中,预算执行结果需待决算编审结束并报陕西省财政厅批复后,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二、“十一五”财政运行情况

  (一)财政收支规模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689.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85倍,年均增幅25.5%,比“十五”时期高4.2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跨越100亿、200亿两大台阶,提前2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累计完成767.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倍,年均增幅27%,高于“十五”时期12.5个百分点。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155.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1倍,年均增幅达到30.6%,比“十五”时期高14.7个百分点。其中: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重点支出累计达到569.6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7倍,年均增长34.8%,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幅4.2个百分点。

  (二)支持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一五”期间,市财政筹措并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支出共计423.12亿元,比“十五”增加了245.37亿元,增长1.4倍。其中:争取各类专款、国债转贷及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47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105亿元,增长了2.5倍;用于国企改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六方案一规划”实施等58.08亿元,比“十五”增加40.37亿元,增长2.3倍;用于地方金融业发展14.9亿元,重点支持了西安银行等地方金融企业财务重组和增资扩股,组建了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红土创新投资公司,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担保贷款19.8亿元,撬动社会投入102亿元,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财政城建投资203.14亿元,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23.8%,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700多亿元,保证了城市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四城连创活动的顺利实施,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加,人居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三)支持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用于农业投入累计达到6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倍,年均增长41%。奖补资金8.9亿元,支持区县投融资平台发展和基础设施、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投入资金15.15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完成了100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拨付资金15.49亿元,重点用于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治理、基本农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安排资金3.2亿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都市农业发展。投入资金6.73亿元,用于引湑济黑工程、黑河灌区改造、李家河水库建设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发放涉农补贴13.1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1.49亿元,增长了6.9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共安排资金96.45亿元,保证了“民生八大工程”的顺利实施。补助资金22.35亿元,基本实现了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和应保尽保,支持了农民工、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投入资金12.48亿元,全面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合疗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安排资金6.72亿元,用于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安排资金165.6亿元,重点支持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校舍安全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拨付资金20亿元,支持了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以及文化事业单位“事转企”改制。拨付资金1.94亿元,重点用于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计生信息网络平台、独生子女保健费和奖励扶助政策。补助资金24.2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和公交惠民补贴支出。

  (五)财政改革取得新突破

  理顺并完善了市与区县财政体制,全面实施了税收属地征管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完成。部门预算改革实现了全覆盖。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全面实施,区县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市本级契税实现了代征向直征的转变。全面实施了“乡财县管”和“村帐乡管”。完成了2.9亿元的“基层政权”、“基层政法”和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任务。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进展顺利。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了公务员工资、津贴补贴改革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实施了《西安市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启用了非税收入网络信息系统,健全了票据管理体系。完成财政投资评审项目893个,送审额260.5亿元,审减额29.6亿元,审减率11.4%。制定了《西安市政府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推进了投融资平台公司优化转型。出台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涉农、教育、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整合稳步推进,投入方式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完善了市对区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制定了市对区县财政激励约束考核办法,初步建立了区县最低财力保障机制。累计下达区县转移支付补助295.6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19.79亿元,7个困难区县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力由2005年的1.72万元提高到了2010年的4.53万元,年均增长27.4%,困难区县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当前,财政运行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增收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持续增长的基础有待夯实。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重点项目新增支出压力较大。二是预算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还需提高。三是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区县财政仍然较为困难,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四是专项资金项目过多、使用分散、支出进度不均衡的问题突出,使用效益亟待进一步提高。此外,政府债务进入偿还高峰期,还本付息压力增大。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十二五”财政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入关键期,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进入实施期,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及西咸一体化建设步入推进期,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实施,开发区引领的园区经济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主导产业稳中有升,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区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多点带动增长的格局将显现持续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各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政策的不断落实等,都为“十二五”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财政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较高,且投资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国家持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虽然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但短期内房地产业、建筑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各地招商引资竞争趋于激烈,快速发展的成本在不断加大。此外,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等,将给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带来相应影响。总体来看,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西安大建设、大发展的格局没有改变,“十二五”时期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富民强市为重点,全面提升西安经济竞争力、社会凝聚力及文化影响力;大力推进投入方式改革,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提升西安产业发展水平,构建与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财政收入增长基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快重点领域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困难区县、困难群体和“三农”投入力度,支持区县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的主要目标:

  ——完善收支管理机制。针对收入征管的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健全机制,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16%。多渠道筹集和争取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各项民生领域支出及重大建设项目资金需要,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幅16%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政府债务预算构成的有机衔接、完整科学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类编制定额和经费供给标准,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建立收支预算执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区县最低财力保障机制,优化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专项资金区县配套政策,加大对困难区县的支持力度,减轻区县特别是困难区县财政负担,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争取中、省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进一步推动财政专项资金整合,突出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放大倍数效应。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完善财政监管机制。稳步推进预算公开,提高预算透明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完善财政监管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2011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

  2011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全市工作重点,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科技资源配套改革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全市经济和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继续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增收节支、保证重点的方针,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财政收入预算安排意见

  根据2011年全市经济发展目标,综合考虑世园会带动效应、将预算外管理的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等增收因素,以及金融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清理和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等减收因素,建议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85.7亿元,增长18%,其中:市级安排121.6亿元,增长18.4%;区县级安排164.1亿元(代编数),增长17.9%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安排建议是:

  ——税收收入2448222万元,增长18%

  ——非税收入408778万元,增长18%,主要是2011年将预算外管理的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下同)。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安排建议是:

  ——税收收入1002087万元,增长17.9%。其中:工商税收838699万元,增长18.4%

  ——非税收入213964万元。其中:国有资本经营收入30000万元,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10859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85960万元,罚没收入38194万元,教育费附加收入24836万元,排污费收入4500万元,其他收入19615万元。

  (二)财政支出预算安排意见

  按照2011年收入计划和现行财政体制测算,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5.7亿元,加中省税收返还和结算补助收入91.36亿元(含中、省预下专款30.3亿元),减上解中省支出23.07亿元,全市一般预算财力为353.99亿元,增长32.7%。市级一般预算收入121.6亿元,加中省税收返还和结算补助收入91.36亿元和区县上解收入82.03亿元,减上解中省支出23.07亿元和补助区县支出64.87亿元(含预下区县专款19.08亿元),市级一般预算财力为207.05亿元,增长36.7%。区县一般预算财力为146.94亿元,增长27.5%

  2011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学前教育、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节能减排以及加大优势产业投入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都将新增大量支出。根据财力情况,本着“有保有压、收支平衡”的原则,建议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353.99亿元(代编数),增长32.7%;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07.05亿元,增长36.7%;区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46.94亿元(代编数),增长27.5%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项目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00787万元,增长14.8%

  ——公共安全(含国防)支出243947万元,增长17.2%

  ——教育支出528463万元,增长27.2%

  ——科学技术支出51184万元,增长37.9%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9294万元,增长116.7%,主要是2011年新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列收列支。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89665万元,增长35.4%

  ——医疗卫生支出255140万元,增长65.3%,主要是加大了医院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

  ——节能环保支出41553万元,增长41.3%,主要是加大了秦岭生态环境治理支出。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15730万元,增长34.2%

  ——农林水事务支出238014万元,增长30.9%

  ——交通运输支出142498万元,增长1.5倍,主要是加大了农村二级公路网化工程资本金。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162769万元,增长28.6%

  ——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75696万元,增长6倍,主要是加大了旅游景区、文化及博物馆建设投入。

  ——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10000万元。

  ——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14623万元,增长59.9%,主要是加大了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及世园会服务系统建设投入。

  ——住房保障支出66537万元,增长57.4%,主要是加大了廉租房、公租房建设投入。

  ——粮油物资管理事务支出11109万元,增长28.1%

  ——储备事务支出10359万元,增长35.5%

  ——预备费44358万元,增长28.8%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10248万元,增长7%

  ——其他支出137925万元。

  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项目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4799万元,增长23.1%

  ——公共安全(含国防)支出129339万元,增长17.6%

  ——教育支出141154万元,增长36.5%

  ——科学技术支出40932万元,增长46%,主要是加大了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投入。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6577万元,增长142.6%,主要是2011年新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列收列支。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9553万元,增长32.6%

  ——医疗卫生支出126997万元,增长50.7%,主要是加大了医院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

  ——节能环保支出38383万元,增长43.1%,主要是加大了秦岭生态环境治理投入。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30569万元,增长37.9%

  ——农林水事务支出143810万元,增长37.5%

  ——交通运输支出105687万元,增长148.9%,主要是加大了农村二级公路网化工程资本金。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155490万元,增长30.8%

  ——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50140万元,增长4.6倍,主要是加大了旅游景区、文化及博物馆建设投入。

  ——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10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3868万元,增长56.9%,主要是加大了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及世园会服务系统建设投入。

  ——住房保障支出44823万元,增长37.4%

  ——粮油物资管理事务支出9867万元,增长35.5%

  ——储备事务支出10199万元,增长33.4%

  ——预备费34368万元,增长23.9%,占市级总财力的2.3%,符合《预算法》的规定。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10008万元,增长35.4%

  ——其他支出104013万元。

  根据2011年全市和市级国土出让和城市建设计划,2011年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建议安排192.5亿元,其中:市级安排162.9亿元,区县级安排29.6亿元。基金预算收入数即为基金预算财力数,列收列支反映,2011年全市基金支出预算安排192.5亿元,其中:市级安排162.9亿元。

  五、2011年财政主要工作

  (一)以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资金手段,加大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业、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支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以举办世园会为契机,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秦岭世界地质公园建设,扶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建立上下联动多元化投入机制,扩大文化产业扶持范围,支持文化精品工程,打造“博物馆城”,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味。以推动板块经济发展为重点,完善财政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扶持政策,研究制定扶持中心城区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飞地经济,实现优势互补、主导产业聚集和差异化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重点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平台建设。完善招商引资奖补政策,鼓励承接产业转移和引进总部经济,鼓励投资向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转移。完善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扩大创业投资基金范围和规模,开展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试点,鼓励企业通过集合信托等手段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继续落实好各项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育新的消费热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提高城乡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人民满意城市。

  (二)以做大收入规模、提高收入质量为抓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密切关注宏观调控政策和各项税制改革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断完善征管信息化,强化纳税信息比对,加强重点税源监控,扩大在线开票试点范围,积极推进房屋租赁税收征管工作,不断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巩固工业经济向好势头,夯实收入增长的基础。加强契税征收管理,落实征管与稽查联动机制。试行停车占道收费收缴分离办法,强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资产性收入征管,做好新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征管工作,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确保全年预算任务的完成。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规划和西咸一体化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强与中、省财政的沟通协调,做好项目储备和包装,争取中、省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促进财政资金与各类资金的融合和互补,吸引更多的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向我市经济发展和重大产业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探索多元化社会保障投入机制,研究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的政策措施。试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扩面工作,探索集中养老和居家养老相结合的财政投入机制。完善就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办法,重点支持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大对农村医护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落实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各项医疗补助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最高支付限额及报销比例。重点支持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加大对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的投入,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缓解困难群众住房困难。密切关注价格波动对民生的影响,落实好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帮扶救助力度,支持群众厨房、蔬菜早市、放心早餐、放心馒头等工程建设,方便群众生活。

  (四)以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研究财政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政策,构建区县自主投入为主、市财政适当补助的联动机制。开展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奖励试点和设施农业保险试点,引导社会资金回流“三农”。推进农村资产(资源)资本化,拓宽农业投入渠道。加大对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把水利建设和农村二级公路网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园、旅游观光农业和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投入,促进农业持续增收。加大扶贫开发支持力度,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提高“一事一议”奖补标准,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五)以推进各项改革为突破口,破解制约财政发展的瓶颈问题

  按照积极稳妥、逐步细化的原则,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公开试点。规范政府性基金预算编报,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研究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完善预算执行“五结合”办法,制定项目费用支出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加快专项资金项目库建设,建立财政支出约束考核机制,为均衡支出进度提供制度保障。按照分产业整合、集中投放、重点突破的思路,扩大专项资金整合范围,加大整合力度,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坚持无偿与有偿相结合,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相结合的思路,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建立股权投入、融资引导、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多元投入机制,放大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倍数效应。完善区县最低财力保障机制,研究市对区县财政保障水平奖补办法,提高区县财政自主保障能力。在区县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开展公务卡改革试点。深化政府采购改革,优化政府采购程序,提高政府采购效率。继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改革,提高依法理财和科学理财水平。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大平台建设,完善财政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提高金财专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六)以强化财政监管为手段,全面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进一步整合监督资源,拓宽监督范围,丰富监督手段,形成涵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国库管理、绩效评价、部门决算在内的一体化动态监管链条,全面提升财政监管水平。强化会计监管职能,继续推进会计执法检查和会计基础规范化考核,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清理到期、过期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好项目资金支出进度慢、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重点加大对中央投资地方配套项目及我市重点建设项目的评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性和效益性。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健全政府债务财政监管机制,研究政府债务预算编制,有效预防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之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要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恪尽职守、不辱使命,确保财政预算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