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 代表大会会刊 > 正文

关于西安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者:李磊     发布时间:2010-12-15    来源:西安人大

——201022日在西安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西安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我市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改革发展稳定的形势异常严峻复杂。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共克时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势头,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经济一季度摆脱了2008年底急速下滑的困难局面,二季度企稳复苏,下半年加快回升,多项指标超额完成了年初预期。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719.1亿元,增长14.5%,增速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完成2500.13亿元,增长3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任务,达到181.4亿元,增长24.6%。消费繁荣活跃,热点突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12亿元,实际增长20.3%。工业增速企稳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25.33亿元,增长17%。人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963元和6275元,分别增长24.7%20.4%

总体来讲,2009年我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管理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都如期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取得了较大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项目建设力度加大。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扩大投资的机遇,积极发挥投资对保增长的核心作用,全力以赴扩大投资,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0.13亿元,增长31.2%。重点项目建设超计划完成目标任务。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新开工了一大批项目,项目的数量和规模较往年有了明显突破,投资拉动作用显著。235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0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39.4%,比计划多完成233亿元,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171个前期项目中有20个提前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5亿元。同时,大幅增加产业、民生、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比重,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投资235亿元,比上年增加30.16亿元。地铁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35.2亿元,二号线北客站至会展中心站17座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已全部完成,今年3月底可实现“轨通”,一号线汉城路—纺织城段14座车站8座车站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李家河水库建设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引湑济黑工程实现贯通。供水、供电、供热、供气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交通综合改善工程全面推进,三环路连接工程有序进行,南北中轴线改造基本完工。大唐不夜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开放,秦阿房宫、汉长安城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进展顺利。

(二)消费持续快速增长,消费热点突出。认真落实国家、省、市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努力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设施水平,培育消费热点,增强群众消费能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81.12亿元,增长19.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0.3%,高于上年1.4个百分点,1986年以来最高,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二高。城乡消费同步增长,城市实现零售额1249.79亿元,增长19.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31.33亿元,增长18.8%。旅游、房地产、汽车消费等热点突出。旅游业总收入297.4亿元,增长22.1%。累计增速自200812月份由负转正后不断提高,4月份以后始终以20%以上的速度恢复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862万人次,增长22%;接待海外游客67.3万人次,增长6.5%;商品房销售面积1256万平方米,增长63%;汽车类零售额增长46.1%

(三)调整结构步伐加快,主导产业稳定发展。主导产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在困境中进一步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1592.53亿元,增长33.9%;全市三次产业分别增长6.3%14.4%15.1%。工业经济逐步复苏。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25.33亿元,增长17%。重点企业生产逐月好转,全市35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总产值1259.32亿元,全年增长12.2%。其中,比亚迪增长1.1倍,成为我市继陕重汽、西电、西飞之后第4户产销过百亿元企业。工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推进了10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兵器工业园、比亚迪轿车二期、雨润集团生产基地、华南城商贸物流园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41.57亿元,增长24%。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西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实施了155项科技重大项目,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35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预计单位GDP能耗降低5.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排1.99万吨和2.15万吨,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大力推进邓家村二期、北石桥二期、六村堡等4个污水处理厂项目前期工作,第五污水处理厂、北郊泾渭组团污水处理厂、国际港务区污水处理厂等6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8万吨/日,处理率达到75%。全年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04天,创历史新高。

(四)“三农”工作进展良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市粮食产量达218.2万吨,创历史新高。全年蔬菜总产242.41万吨,水果产量达40.67万吨,全市新增水果面积11.9万亩,其中猕猴桃新增9.7万亩,全市猕猴桃面积已达33万亩。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62万吨、11.67万吨、61.82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完成37万亩黑河引水灌区续建配套二期16万亩的建设任务,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8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改造提高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农村公路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建成农村公路1351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114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工程410多处,解决了60.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385个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整村改造覆盖率达到80%

(五)民生工程进展顺利,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在社会事业方面总投入173.55亿元,增长22.3%。民生八大工程扎实推进。全面完成省上下达的“民生八大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全年投入资金13.2亿元,完成项目577个。40所农村(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按进度有序推进,第一批24所学校23所主体已完工,第二批16所学校中13所已开始施工。改造8所薄弱学校的专项资金已下达,70所乡镇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已建成,均可按期投入使用。10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和建设200个甲级村卫生室、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金已全部落实,80%以上已完工。积极促进就业和创业。重点解决困难企业职工、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服务性岗位,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22万人,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1.53万个,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全力推进创业就业。全市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7亿元,扶持青年科技人才和大学生创业项目31项。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继续完善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逐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把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全市养老保险达170.12万人,新增扩面14.51万人;失业保险达127.78万人,新增扩面2.23万人;医疗保险达352.42万人,新增扩面88.8万人;工伤保险达104.11万人,新增扩面8.21万人;生育保险达81.95万人,新增扩面7.49万人。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以上。加强居民住房保障。全市新开工经济适用房面积204.92万平方米,竣工157.86万平方米,廉租住房保障户数累计达到16928户。二手房交易完成201.26万平方米,增长25.8%

(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改革方面: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完成25户国企改革任务,全市国企改制面达到98.5%。陕鼓集团—上海鼓风机有限公司等10大资产重组产业整合项目顺利推进,组建了市投资控股公司、市建工集团、市水务集团,整合市机电化工和市轻纺建材公司。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西安宝德股份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高陵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制定了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市流转农用地5万亩,累计达到15.7万亩。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西安秦腔剧院等7家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西安城墙景区整体划归曲江,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落户曲江,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扩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成立了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了我市贯彻落实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近期工作方案,陆续研究制定全市医改工作计划及方案等配套文件。

开放方面: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19亿美元,增长6.2%;实际引进内资676.5亿元,增长13.15%。全年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72.55亿美元,同比增长3.4%。组织策划了一批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借助第十三届东西部投资贸易洽谈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平台,全年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327个,总投资额达2057.54亿元,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资金到位率达到61%。全年借用国外贷款1亿美元。策划的西安市三环路路网完善工程,总投资29亿元,其中利用亚行贷款1.5亿美元,已被列入国家发改委2010年利用亚行贷款项目计划。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争取开发性金融合作资金530亿元。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与兰州、银川、天水等城市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功举办了2009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等130个展会。

2009年,我市还组织推进了几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大事。一是争取《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使西安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意见》、《西安市贯彻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工作方案》下发全市施行,明确了各区县、各部门和各开发区的工作任务。二是全面启动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31个“十二五”重大课题的研究,形成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完成了全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三是提前研究征集和策划“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初步提出关乎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211个,总投资9000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投资计划达到4200亿元。

在肯定2009年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从当前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市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未完全消除,经济继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不强,一些重要领域,如工业生产、入境游、利用外资、出口等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经济进一步回升的压力较大。从长远发展来看,一些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区位、科教、文化等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生产力优势;大企业、大集团和名牌产品较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城镇化水平滞后,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国有经济市场竞争力不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结构调整成效还不明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重道远;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人民收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密切关注,积极应对,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今年,我市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依然严峻,不确定的因素依然较多,挑战和机遇并存。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良好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总体要求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重点,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加快建设人民满意城市步伐,着力提升产业水平,着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着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着力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着力提升改革开放水平,着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努力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

2、主要目标

根据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5%,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

——GDP增长13.8%。这一目标充分考虑了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西安需要扩大增量和规模,有规模才能有发展后劲。所以我们还是要加快发展,能多快就多快,按当前形势初步判断,2010年增长13.8%是有条件完成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实施追赶战略,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先进的差距,保持住在全省的先进位次。同时,我们主动将发展速度控制在较平稳的范围,是要积极转变西安经济的发展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给我市调整经济结构留出一定空间,打牢长远发展基础。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近几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速,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较长时期内,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不会改变,对于我们这个处于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讲,投资增速高一点是十分必要的。今年全省这一指标定为增长30%,考虑到我市当前投资规模已经很大,优化结构任务艰巨,所以比省上低了2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从2009年经济运行态势来看,我市消费保持了持续活跃,对经济起到了关键的拉动作用。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扩大内需,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在提高收入水平、促进观念转变、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上狠下功夫,争取消费保持较高的增速,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我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有强大的财力为保障。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但也存在结构不合理,非税收入比重较大的现象。2010年我们要进一步培植壮大税源,确保有更多的进帐,支撑全市快速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均增长15%。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中,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也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市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还处于后位,必须在这方面下更大气力,采取更多的政策,特别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让人民享受到更大的发展成果。

3、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当前西安经济发展最核心、最关键的任务是扩大经济总量。只有把经济规模提升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才会成为可能。而要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就必须加快兑现西安的各种优势资源,这是西安加快发展的唯一路径。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切实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做大产业。把提升产业作为西安今后较长时期的首要工作,做到精力向产业倾斜、投资向产业倾斜、招商向产业倾斜,加快构建以高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紧紧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战略定位,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构筑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是优化投资。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投资,特别是提高产业、民生和自主研发等方面的投资比重。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同时,要积极挖掘消费潜力,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是追求效益。把效益提高作为检验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引进项目、扩大投资、发展产业等方面,要首先评估是否能促进综合效益的增长。要下功夫提高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和城乡居民收入。要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比,提高单位面积产出量。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四是改善环境。把改善环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政策、宜居、生态、人文、创业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良的软、硬环境。

五是突出创新。把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在谋划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方面要有新的突破。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利用国家赋予先行先试的机遇,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试点,提高科教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度,把西安率先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全市经济发展和改革工作要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围绕“六个提升”的工作重点,更加坚定信心,着力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核心,扩大西安经济总量

全市要把经济发展重点真正转移到产业发展上来,进一步明晰西安产业布局,促进全市产业聚集,延长产业链,迅速扩大产业规模。

1、着力构建以高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做大产业规模为目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开发区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实施“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强化产业政策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建设以高技术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四大门类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从而进一步明晰重点发展产业,制定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支持政策。同时,全面优化西安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发展载体。

2、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回升。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认真组织实施《西安市加快工业和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航空航天、输变电成套设备、专用通用设备制造、轻纺食品饮料、石油化工等八大优势产业,支持陕重汽、比亚迪、西飞、西电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力争2010年八大优势产业全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70%以上。抓好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工业投入,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以上。全力支持比亚迪二厂等85个工业重点改扩建项目建设,争取完成投资77亿元以上。

3、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全面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全力支持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加快经开区兵器工业园建设。掌握新兴产业发展动向,围绕国家和省上提出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积极规划和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安排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1亿元,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促进投资较快增长

紧紧抓住中央进一步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机遇,保持投资强度,强化投资拉动作用。2010年计划安排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00亿元,增长28%

1、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和管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围绕基础设施、城市综合改造、农林水、工业、社会事业、服务业、房地产等七大重点领域,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29个,总投资5727亿元,2010年计划投资800亿元,较上年净增投资230亿元。其中,年内新开工项目79个。落实完善各项制度。严格实行重点项目督查制度、建立“问题项目”联席会议现场办公制度,加大市级领导包抓项目总量,确保各项扩大投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抓好中、省投资项目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服务协调工作,力求更多的项目早竣工早投产。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增加产业特别是工业投资比重,增加民生、自主创新等方面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

2、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争取中省资金支持。针对国家当前和今后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提前做好项目策划申报工作。积极争取我市已经上报国家2010年的投资项目更多地列入国家投资计划,争取更多项目得到中、省支持。争取债券发行额度。策划一批市政债券、企业债券项目,争取国家债券发行额度。争取国外贷款。积极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争取世行、亚行和国外政府贷款。做好地铁项目、三环路连接工程等项目的争取外资工作。激活社会投资。放宽准入标准,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公共事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四大领域。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所有产业和领域。

(三)以促进消费升级为重点,努力扩大消费

进一步提升消费水平,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1、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继续落实我市已经出台的各项鼓励消费的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扩大消费的具体政策和举措,提出更多、更有效的支持消费政策,培育新的增长点。继续实施好鼓励家电、汽车、农机、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三绿工程”,深入推进“家电下乡”工程,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扩大政策惠及面。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国家正在研究制定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和意见,我们要认真做好我市调节居民收入的分配政策贯彻落实工作,努力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完善商贸消费体系建设。提升市中心核心商务区,加快培育引导培育三环沿线商圈张家堡商圈、堡子村商圈,改造提升东大街、小寨商圈、土门商圈,打造地铁商业带。巩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果,引导流通网络向边远地区延伸。完善西安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创新营销模式,促进传统商贸服务业升级。

2、推动旅游、文化、会展产业发展,促进消费升级。进一步做大国内游,稳定入境游,做好出境游,针对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同特点,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力争开通或恢复23条国际航线。继续做好幸福生活天天游品牌活动,推出10条特色旅游街区。继续做好乡村旅游工作,新增500户农家乐。完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重点抓好曲江新区二期扩区、临潼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城墙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汉长安城遗址公园、秦岭北麓沿山旅游路水生态景观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工作,争取西安具有更多的旅游文化精品项目。促进会展消费。利用首届中国—欧亚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西安)国际园区经济大会、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会展平台,积极进行促销活动,全年举办规模以上展会100个以上。

(四)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2010年,全市城建投资计划安排245亿元,比2009年增加15亿元。

1、切实做好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地铁项目建设,争取二号线北客站至会展中心段实现电通、试车,会展中心至韦曲段全面开工;一号线汉城路至纺织城段15座车站主体结构封顶,汉城路至后围寨全面开工,积极准备三号线前期工作,力争2011年开工。抓好铁路北客站、新行政中心、世界园艺博览园和渭河南岸滨河新区四个片区市政配套工程,完成东北二环立交一期、东南二环立交一期等重大立交建设。实施秦汉大道、凤新路等道路打通工程,继续完善二环与三环连接以及三环向外辐射的主干道路。完成“引湑济黑”调水工程、大峪供水工程,加快石砭峪水库供水复线工程、李家河水库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太华、城北、雁东等集中供热项目;继续实施天然气气化二期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新“西气东输”工程增加西安供气出口;加快电力设施建设,重点解决配电能力不足问题;实施城市排水管网改造,消除城市内涝积水点。完成第五、第十一污水处理厂、蓝田、周至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行,开工建设第六(六村堡)、第十(草滩)、第十二(灞桥洪庆)污水处理厂和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大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工作力度,年内改造18个城中村,启动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开工343.8万平方米,竣工357.4万平方米,安置回迁3.1万户、10.5万人。

2、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新增城市园林绿化面积300万平方米,确保全年良好以上天气在290天以上。抓好以道路、河流水系等为主的区域绿化,加快世园会会址、环山旅游路、渭河南岸、汉城湖沿岸等绿化景观工程,完成阿房宫公园、环城西苑二期和三期建设,启动清凉山公园、杜陵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恢复改造提升城市南北中轴线绿化景观,在城区主要道路、广场继续实施大树栽植和绿化增量工程。加快推进渭河城市段、浐灞河和沣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和渭河湿地公园建设。

(五)以民生工程建设为保障,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

以建设人民满意城市为目标,在财力投入、项目安排、健全完善机制体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着力改善民生。

1、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坚持稳定就业、扩大就业、扶持创业,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大群体就业难问题。2010年,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以上,全年“4050”人员再就业1.1万人。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险体制,进一步完善已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逐步实现不同养老保险制度间的有效衔接。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全力推进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工作。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扎实做好城乡低保和救灾救济等工作。新建、改扩建7所农村敬老院,全市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35%以上。

3、加强住房保障。积极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力争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18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新开工26万平方米5200套,累计廉租住房保障覆盖18390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4、扩大教育普惠。完成40所农村(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改造14所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继续实施并逐步扩大“蛋奶工程”实施范围。创建5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培训1.8万名中小学教师。

5、发展公共卫生。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完善定点医疗机构“报销直通车”制度。

6、提高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影视剧制作业,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在全市全面普及乡镇文化站,实现各区县均具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完成农民健身工程145个,新建乡镇体育示范站37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70个。完成431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

(六)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统筹城乡发展

在推广高陵县城乡统筹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促使城乡协调发展。

1、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出台实施全面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编制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和各区县详细规划。加快制定土地、社会保障、户籍、投融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安排新农村专项资金1.96亿元,统筹城乡发展资金提高到1亿元。

2、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特色果业、优势畜牧业四大基地建设,重点抓好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3个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和1个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建设。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3、加大重点城镇和区县工业园建设力度。完善全市城镇规划,2010年实现全市城乡规划全覆盖。支持60个重点小城镇加快发展,在融资投资、人才配备、产业布局上予以支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人居环境优良、基础和公共设施基本完善的宜居城镇。抓好34个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安排5000万元资金支持区县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及基础设施建设。

4、加快新农村建设。启动3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实现全市重要自然村村村通油(水泥)路。解决农村4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七)以节能减排为中心,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指标任务。

1、严格目标责任考核。认真实施《西安市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落实指标任务。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扩张。

2、推进节能工程建设。集中抓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十大节能重点工程。

3、促进重点领域节能。着重抓好110户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降耗工作,继续做好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服务。完善和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大力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严格执行车辆淘汰制度,推广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油改气和汽车节油、节气工作。大力推广高效照明、地源热泵等节能产品。

(八)以深化改革开放为手段,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1、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推进统筹科技资源试点改革。利用国家赋予我们先行先试的机遇,开展科技要素资源统筹和公用平台建设等环节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启动和推进统筹科技资源试点改革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主导地位,要变行政配置为市场配置,变存量配置为增量配置,实现西安科技资源军民一体、产学研一体、中省市一体的新体系。把西安建设成为国家统筹科技资源的先行样板,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成功范例。优化调整国有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积极推进西安陕鼓动力上市,重点推进陕鼓集团与上海鼓风机有限公司、西化与延长集团、西安热电与中国国电、交大博通股权置换等重大资产重组和原唐华集团纺织企业的重组整合工作。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加快投资准入、项目审批等方面改革,为全市经济发展争取更多资金。推进扩权强区县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给开发区以更多的支持,探索对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乡镇、街道办交由开发区进行托管。推进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出台201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方案,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工作,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中心环节,加快西安话剧院等七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后续工作。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实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成长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协调机制,力争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2、进一步扩大开放。培植外贸增长后劲。力争自营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引导企业利用优势,完善产业链,形成积聚程度较高、上下游配套、研发能力较强的出口产业集群。培育出口品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带动我市设备、材料、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全面提升我市与国际国内重点区域的合作水平。加快沣渭新区建设,支持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扩区和三期建设,打造全国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通过主导产业的不断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不断激活,借助国家资源,推介城市品牌,强化区域经济合作,改善投资环境等有效途径,逐渐扩大投资商在我市的投资规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引进内资740亿元。

(九)认真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组织好全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1、全面推进和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启动编制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总体规划、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规划、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规划、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建设等专项规划。认真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西康铁路增建二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改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

2、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我市发展目标、定位,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十二五”时期西安加快发展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季度完成《规划》纲要(草案),2011年初提交市人大会议审议。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2010年西安发展改革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抓好工作落实不放松,为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