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 代表大会会刊 > 正文

关于西安市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者:李磊     发布时间:2010-12-09    来源:西安人大

——2008127日在西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西安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西安市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这一主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工业振兴计划,开展全民创业,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与此同时,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地方财政收入规模迈上新台阶,增收额、增幅均创历史最高;财政支出在加大对民生领域投入的同时,也较好地保障了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支出。财政促发展、保和谐职能进一步凸现。

2007年,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16.65亿元,增长3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5.33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下同)的118.4%,比上年可比(下同)增长31.3%。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2.92亿元,完成预算的117.3%,增长31.5%;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2.41亿元,完成预算的129.1%。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74.16亿元,增长29.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61.25亿元,增长35.3%,基金预算支出12.91亿元。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工商税收861742万元,完成预算的118.5%,增长35.6%。

——耕地占用税、契税75580万元,完成预算的108.5%,增长14.5%。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03951万元,增长21.1%。

——公共安全支出173443万元,增长35.9%。

——教育支出257326万元,增长31.1%。

——科学技术支出23554万元,增长67%。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8958万元,增长40.3%。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0386万元,增长31.6%。

——医疗卫生支出88964万元,增长49.1%。

——环境保护支出21255万元,增长69.6%。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90065万元,增长17.3%。

——农林水事务支出85544万元,增长36.2%。

2007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9.14亿元,完成预算的125%,增长34.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8.64亿元,完成预算的124.2%,增长36.3%;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0.5亿元,完成预算的129%。市级财政支出96.41亿元,增长23.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86.05亿元,增长34.6%,基金预算支出10.36亿元。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工商税收324558万元,完成预算的135.1%,增长50.6%,主要是金融保险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大幅增长。

——契税5005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1%,增长7.3%,剔除上年收入中所含清理以前年度甩库收入后增长22%。

——行政性收费48004万元,完成预算的125.2%,增长2.9%。

——罚没收入30420万元,完成预算的136.4%,增长28.8%。

——教育费附加收入8727万元,完成预算的118.7%,增长47.7%。

——排污费收入5322万元,完成预算的121%,增长18.3%。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10971万元。

市级一般预算支出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4522万元,增长9.9%。

——公共安全支出96531万元,增长36.7%。

——教育支出50746万元,增长32.7%。

——科学技术支出18168万元,增长81.7%。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2193万元,增长46.6%。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3880万元,增长36.6%。

——医疗卫生支出34682万元,增长28.2%。

——环境保护支出19795万元,增长60.8%。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31380万元,增长8.9%。剔除上年城建资金支出中所含调入基金财力安排的一次性支出后,可比增长22.1%。

——农林水事务支出52154万元,增长27.3%。

——交通运输支出8393万元,增长135.2%,主要是增加了公交惠民政策补贴支出。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36026万元,增长108.5%,主要是增加了企业改革与发展支出。

由于2007年财政决算正在编审之中,预算执行结果待决算编审结束并报陕西省财政厅批复后,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过去的一年,各级财税部门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自加压力,知难而进,大力组织收入,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落实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各项部署,各项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狠抓收入征管,财政收入跨上新台阶

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各级财税部门进一步理顺和完善财政体制,推进税收征管属地化和信息化建设,及时落实预算、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和纳税信息比对,坚持财、税、库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分析和解决征管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加强非税收入征管,超额完成了收入预算和奋斗目标。地方财政收入全年实现增收29亿元,是2006年增收额的2.35倍,相当于1997年地方财政收入全年完成数。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93.73亿元,增长33.6%,比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幅高2.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4.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税收增收额23.56亿元,对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收的贡献率为81.2%,特别是工商税收完成86.17亿元,增收22.61亿元,增长35.6%,拉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达24.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多方筹集资金,支持经济加快发展

筹集并投入资金2.5亿元,用于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和重点公益性建设项目的补助,支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投入资金1.43亿元,重点支持了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和工业振兴计划的实施。投入引导资金1.1亿元,用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科技研发和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换代升级。拨付职工安置费9170万元,保证了中省下划企业及市属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拨付资金1627万元,用于实施名牌战略、招商引资战略的奖励,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拨付资金400万元,用于实施青年人才创业计划。完成财政城建投资53.3亿元,申请新增政府信用贷款额度120亿元,向金融机构融资51.9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地铁二号线、三环路、天然气公网、供水管网、城北集中供热等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改造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环境。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8000万元,用于新农村示范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6000万元,用于城郊型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建设,重点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扶持畜牧、蔬菜、果品等富民产业发展。筹措资金5455万元,用于9.3万亩土地治理、农业生产灌溉、基本农田改造和治理水土流失,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放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机具补贴等12429万元,10个区县、152个乡镇、2398个行政村近90万农户受益。在长安、户县进行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整合都市农业、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等财政支农资金1400万元,取得初步成效。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拨付资金7144万元,用于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3619万元,推动了32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缓解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困难。拨付资金3000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投入资金1800万元,用于“大绿工程”二期建设。拨付资金3992万元,用于病险水库治理、河道堤防修复加固和防汛预警系统建设,增强了抵御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西安建设

一是以保障民生为重点,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拨付资金24611万元,保证了15.6万城市低保人员和18.9万农村低保人员低保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拨付资金2652万元,完成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的后续工作。投入资金25267万元,用于下岗职工以及残疾人就业培训补助、公益性岗位补贴和就业补助,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975万元,新扶持2670名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筹集担保基金4800万元,在13个区县成立了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运行机制。拨付资金6504万元,保证了困难群众七项救助政策、五保户供养政策、部分困难企业军转干部医疗及生活补助政策的落实。拨付资金2000万元,保证了公交惠民政策的落实。拨付资金13761万元,重点用于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廉租房建设,改善了群众住房条件。

二是以保障义务教育为重点,支持教育体系建设。拨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两免一补”资金16830万元,全市56万农村学生受益。安排资金10096万元,改造农村学校68所,消除中小学危房15.8万平方米以及化解农村义务教育不良债务。投入资金5700万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了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区县职教中心建设。投入资金3435万元,完善了普通高校和高、中职学校贫困生助学体系,缓解了困难群众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三是以保障群众健康为重点,支持卫生体系建设。拨付资金11311万元,在全市10个涉农区县全面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新合疗农民人数达349万人,参合率91%。发放城市医疗救助资金1283万元,缓解了部分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拨付资金1266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设备购置、乡村医生培训和补助,改善了农村医疗条件。投入资金1456万元,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拨付专项资金505万元,用于地方病防治、计划免疫和结核病、出血热、艾滋病防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四是以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为重点,支持文体事业发展。拨付资金28900万元,支持了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重点用于“两馆一站”、全民健身广场建设,为18个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配置了器材设备、图书,为100个新农村示范村配送了文化体育活动器材,为全民健身广场和体育活动示范站新增运动器材60套。同时大力扶持优秀电影公益展映和文化精品创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体生活。

(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建立了市对区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和化解县乡“两政一教”债务激励考核办法,健全了上下联动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机制。提高村级组织补助标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认真落实“三奖三管六保障”政策、省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政策、公务员工资改革等转移支付政策,动态测算困难区县财力,及时向困难区县调度资金,2007年共下达区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16.38亿元,其中:下达困难区县13.32亿元,比上年增加3.76亿元,增长39.3%,保证了困难区县当年工资按时发放和履行职能的支出需要。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县乡财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

(六)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理顺和完善了市与区县财政体制。完成了公务员工资改革和规范津贴补贴工作。在市本级财政建立了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积极落实财政省管县政策,确保了财政省管县改革平稳实施。市级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化,13个区县全部开展了部门预算改革试点。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将市本级308家财政全额拨款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实现了财政资金全程网络化运行。完成了全市3287户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为加强管理奠定了基础。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进展顺利,“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稳健起步,区县与乡镇财政体制进一步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了各项评价指标体系设置,通过工业发展专项准备金等10个项目绩效评价实践,取得良好效果。“金财工程”成效显著,完成了市本级财政工作专网的建设,实现了与全省财政骨干网络的联接贯通,完善了部门预算管理系统、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等应用系统,为强化财政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七)加强财政监管,严格预算约束

对科技三项费用、军转干部解困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农村道路建设资金、粮食企业政策性补贴等热点资金进行了重点检查。完成了492个单位的收费票据年审和29个执罚部门96套《罚没许可证》的审验。对全市教育行业进行了会计执法检查,提高了该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继续加大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治理力度,增强政府采购工作透明度,全年完成集中采购金额6.6亿元,节约资金7969万元,节约率10.8%。评审财政投资预决算项目110个,送审额34.83亿元,审定额32.4亿元,审减率为6.99%,节约资金2.43亿元。

2007年,我市财政预算和财政工作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一次性收入因素较多,全市房地产业、建筑业、银行证券业税收增收额占全部税收增收额的比重超过了50%,而工商业基础财源还尚未成为增收的主力,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仍需巩固;二是财政支出进度不均衡,“前紧后松”的现象较为突出;三是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收入快速增长所增加的财力仍不能满足各项支出增长需要;四是财政资金紧张与使用效益不高同时存在,财政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五是进入政府债务偿还高峰期,还债压力进一步加大。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2008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原则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坚持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大财政收入规模;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调整支出结构,新增财力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努力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服务体系,严格预算约束,实行财政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抓落实、求实效,为“三个西安”建设做出新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2008年,我市财政预算编制口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8年我市按剔除基金后的“一般预算收支”编制预算,基金收支实行列收列支反映。这与往年将这两项合并起来按“地方财政收支”口径编制预算不尽相同。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国土出让收入要全额纳入基金预算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政策要求。考虑到国土出让收入属专项收入,加之国土出让行为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为了更加科学、更加清楚地反映我市财政收支的增减变化情况,按照省财政厅要求,我市将从2008年起,按“一般预算收支”口径来编制预算,基金收支实行列收列支反映。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GDP增长确保13.5%的目标,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30.55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0%。市级安排53.61亿元,增长19%。区县级安排76.94亿元(代编数),增长20.7%。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是:

——税收收入1102574万元,增长21%。

——非税收入202926万元,增长15.2%。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是:

——税收收入413506万元,增长19.1%。其中:工商税收356256万元,增长18.5%;契税收入57250万元,增长22.7%。

——非税收入122627万元,增长19%。其中:国有资本经营收益30000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43010万元;罚没收入29573万元;教育费附加收入9979万元;排污费收入4700万元;其他收入5365万元。

总体看,我市财政收入预算做上述安排是积极稳妥的。

从增收因素看,国际产业加快向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为我市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支持我市发展的11项政策措施,为我市率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地铁2号线、棚户区改造、未央新城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工程全面动工,将推动我市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城市综合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四区两基地”新一轮创业步伐加快,以开发区为主导的园区经济将继续引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快速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群众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消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这都将为财政增收奠定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政策调整以及征管措施陆续到位,也将为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提供政策和征管上的保障。

从减收因素看,2007年,国家先后10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日益紧缩的银根以及更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短期内将制约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高速增长;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工业品购销价格剪刀差拉大以及库存增加,一批重点税源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等主体税收增长受到抑制;随着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进,收费标准的逐步降低,管理手段的不断规范,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增收空间越来越小;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调低利息所得税税率,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扣除标准,实施西部大开发、节能减排、促进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减少收入。

按照上述收入计划和现行财政体制测算,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55亿元,加中省补助收入54.32亿元,减上解中省支出20.28亿元,全市一般预算总财力为164.59亿元,其中:市级一般预算总财力为93.96亿元。

今年各级财政财力虽有所增加,但刚性增支因素增多,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规范津贴补贴增支翘尾、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落实军转干部待遇及警察岗位津贴提标等人员经费增支;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提高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加快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城市公共交通惠民政策,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政府债务偿还高峰期等都将增加大量支出。

根据财力情况,今年全市和市级财政支出安排的原则是:在保证落实调资、规范津贴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等人员增支的基础上,新增支出重点向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重点解决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教育科学、医疗卫生、廉租房建设、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等领域的资金投入,着力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促进国企改革、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支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上述原则,2008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64.59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数(下同)增长27.7%,其中:市级安排93.96亿元,增长28.5%;区县安排70.63亿元(代编数),增长26.6%。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86589万元,增长20.7%。

——公共安全(含国防)支出160849万元,增长27.4%。

——教育支出258459万元,增长23%。

——科学技术支出23618万元,增长24.9%。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6366万元,增长29%。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0013万元,增长28.4%。

——医疗卫生支出91136万元,增长42.3%。

——环境保护支出16018万元,增长22.6%。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02257万元,增长8.7%,剔除上年动用基金结余安排的支出30000万元后,可比增长29.6%。

——农林水事务支出87236万元,增长46.3%。

——交通运输支出25813万元,增长119%。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39344万元,增长86.7%。

——其他支出138165万元,增长16.6%。

市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3643万元,增长9.2%。

——公共安全(含国防)支出88599万元,增长18.4%。

——教育支出66717万元,增长26.5%。

——科学技术支出18632万元,增长29.4%。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198万元,增长32.7%。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5179万元,增长24.3%。

——医疗卫生支出45865万元,增长33.7%。

——环境保护支出15605万元,增长21.5%。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53901万元,增长1.8%,剔除上年动用基金结余安排的支出30000万元后,可比增长27%。

——农林水事务支出57946万元,增长56.2%。

——交通运输支出20062万元,增长132.8%,主要是增加了公交惠民政策补贴支出。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34102万元,增长89.2%,主要是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支出。

——其他支出79127万元,增长58.6%。其中:总预备费14422万元,占市级总财力的1.5%,符合《预算法》的规定。

2008年,全市基金预算收入89.82亿元,其中:市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87.59亿元,区县级基金预算收入2.23亿元。基金预算收入主要为国土出让收入,基金预算收入数即为基金预算财力数,列收列支反映。

三、2008年财政重点工作

(一)加大预算执行组织力度,确保预算全面完成

进一步完善市与区县财政体制和税收属地征管改革。搭建财、税、银网络平台,建立重点企业税收收入和主要经营指标信息统计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和重点税种的监控,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密切财、税、银协作配合,完善理顺收入征管缴库程序,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及时解决收入组织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组织收入工作顺利进行。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深化有奖发票改革,开展税控收款机试点,完善纳税信息比对,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清缴欠税,堵塞征管漏洞,实现应收尽收。加强契税直征和稽查力度,强化二手房交易环节税收征管。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做好国土出让收入、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征管,确保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及时入库,保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势头。同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科学使用财政资金,优化调整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预算追加,落实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快专项支出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收支预算圆满实现。

(二)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多渠道筹集资金,全力支持国企改革,确保市属特困企业、中省下划企业重组改制和政策性破产工作平稳推进,扶持部分资产优良企业上市,做强服务外包。管好用好省对我市加快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战略再上新台阶,支持西咸一体化、渭北能源化工聚集区等区域经济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资金扶持政策,支持“四区两基地”、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节能减排、工业生产性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完善中小企业投资担保机制,加快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全民创业,夯实基础财源。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城市建设维护资金的筹集分配和管理工作,确保地铁二号线、棚户区改造、渭河城市段环境治理等重点城建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创业和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三个明显提高”为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完善财政支农投入考核办法,积极实施支农资金“以奖代补”,构建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进行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加大整合力度,扩大整合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支农资金综合使用效益。加强新农村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切实发挥引导、示范作用,促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增加对农村道路养护及农村户用沼气、农民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着眼于生产发展,积极支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强村富民支柱产业发展,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增强农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支持扶贫开发,加快扶贫重点村建设,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早日脱贫。积极支持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大绿工程”和“泾渭湿地”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做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发放工作,落实扶持生猪发展补贴。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做好县乡“两政一教”等债务化解工作,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四)加大财政民生领域投入,着力改善民生

认真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扩大再就业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支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继续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扩大小额担保基金规模,推动全民创业,缓解就业压力。积极筹措资金,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城乡低保、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优抚安置等政策落实,切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大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基层卫生医疗条件。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标准,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筹措资金,推进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建设,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城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文体事业发展,继续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农村综合文化站(室)建设,运用财政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五)加大财政改革力度,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规范和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在市本级预算单位全面实施综合预算改革。认真落实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加快专项资金支出进度,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逐步扩大直接支付范围,提高直接支付比例,指导和推进区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开展公务卡结算试点,严格公务支出管理。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做大政府采购规模。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体系,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实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预算编制和财政资金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扩大财政业务信息化应用范围,提高办事效率和财政服务水平。

(六)加大财政监督力度,维护财经纪律

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体系,强化财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督,重点做好财政民生领域和关系全市经济发展重大项目资金的监管。认真落实《监督法》,严格预算约束,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强化政府债务统筹和监管,完善政府债务预警机制,控制和化解财政风险,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安全运行。继续开展《会计法》执法大检查,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积极开展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扩大专项支出绩效评价范围,健全专项资金追踪问效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完成2008年财政预算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狠抓落实,以财政预算的全面实现和各项财政工作的新进展,为“三个西安”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