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 > 代表大会会刊 > 正文

关于西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6-06-12    来源:西安人大

 

关于西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西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05年及“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四化”理念,较好的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127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3.97亿元(按老口径计算完成101.78亿元),可比增长15.8%;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28元,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60元,增长10.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3。从总体上看,全市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2005,我市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64.08亿元、539.61亿元、666.4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5%、14.4%、12.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达到205.52万吨,增长5%;肉蛋奶果蔬总产量327.9万吨,增长6%。粮食和各类农副产品生产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为“十五”以来的最高。五大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78.5亿元,增长15.4%;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3.5亿元,增长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48亿元,增长15.2%;旅游业实现总收入178.5亿元,增长15.9%,接待境外、境内游客78万人次和2346万人次,分别增长19.3%12.8%;全年新增国际航线16条,总数达到25条;全年举办大型展会60个,成交360亿元。

2、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建设呈现新局面

2005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5.1亿元,同比增长29.1%,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6个百分点。今年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完成情况好于往年,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24.4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12.2%,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6.4%。其中120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6.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8.1%;60个重点前期项目中已有13个项目提前开工,完成投资8.3亿元。一批工业项目进展较好,完成投资60.25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2.1%。

城市建设完成投资101.2亿元,增长25%。拓宽改造道路26条,建成立交桥和跨河桥10座、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12座,完成背街小巷改造366条、积水点改造15处,新建改建公厕333座。“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和漕运明渠治理、氵皂河改排水工程、西大街综合改造等大型城建项目基本完成,三环路、城市高架干道建设进展顺利。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丰庆公园、西咸路生态林带等一批绿化美化工程相继建成,新增绿地面积18万平方米。“大水大绿”工程成效显著。植树造林完成14.46万亩,广运潭一期工程提前竣工。2005年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0天,比2004年增加30天。

3、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连战和宋楚瑜访问西安、首届欧亚经济论坛、曲江论坛、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议、中国广告节等重大活动使西安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呈现出崭新局面。全年完成合同外资额14.05亿美元,增长3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71亿美元,增长107%,增幅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一,总量居西部城市之首;全年实际借用国外贷款0.52亿美元,增长26.8%。美国美光科技、康明斯集团、香港瑞安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和知名企业落户我市。实际引进内资307亿元,增长139%。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9.01亿美元,增长26.2%。其中出口总额完成26.34亿美元,增长29.5%。

4、“四区一基地”和区县经济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布局明显改善

“四区一基地”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全年完成投资210.9亿元,增长36.4%,已占到全市投资总额的25%。高新区和经开区产业化项目增多,发展迅猛,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0%41%;曲江新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国人震撼、世界惊奇”的大唐芙蓉园项目和海洋馆项目,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新亮点;浐灞河生态区综合开发初见成效,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相继开工;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区县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有8个区县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有4个区县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

5、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全年一大批社会事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119指挥中心、丰庆公园二期、“120”急救中心迁建工程、市第八医院改扩建、西安广电中心建设等16个教育、卫生、体育、广电项目进展较好。社会事业资源整合步伐加快,三所中师并入西安文理学院的方案已经出台,组建了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人数继续增加。建立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开始实施贫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加大了社会救助,全年有16万名家庭困难的学生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实现新增就业人数7.8万人。

6、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改制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一是市政公用行业改革取得可喜进展,成立了西安市公交巴士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市政集团公司正式挂牌,市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华燃气公司完成资产重组。二是规范城市管理执法行为,成立了西安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三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合并成立了西安秦腔剧院,成立了西安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四是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制定并实施了《西安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实施细则》、《西安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实施细则》。五是国企改革工作稳步推进,65户国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

随着2005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我市“十五”计划的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为: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全市生产总值由“九五”末的643.26亿元增加到1270.14亿元,超额完成“十五”计划1170亿元的目标,五年平均增长13.3%。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由“九五”末的1100美元增加到2165美元。全市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79.3亿元,年均增长29.2%。地方财政收入按老口径计算由“九五”末的46.96亿元增加到101.78亿元,年均可比增长20.5%。

二是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五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288.38亿元。开工建设和建成了一批交通、市政公用、供水、电网改造、“大水大绿”等工程。城市路网水平极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三是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形成了以五大主导产业为支撑,以“四区一基地”发展为亮点的新格局。五大主导产业和“四区一基地”分别从产业和空间布局的角度对西安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引擎作用,增强了西安经济发展的活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2005年末,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43.3%,比“九五”末提高了10.3个百分点。

四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有小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大中型企业改制工作稳步推进。市政公用行业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精简。社保、医疗、农村税费、文化事业、投融资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83亿美元,是“九五”的1.6倍,西安与16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五是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建成了一批图书馆、文化站、学校、健身广场、广电中心等社会事业项目。初步建成了由骨干医院、应急中心、疾控中心、基层卫生网点组成的公共卫生体系。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开始起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九五”末增加了3264元和1116元。城镇五年累计新增就业30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万人。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十五”前期,我们面临着需求不足的矛盾,中期又遇到突如其来的“非典”冲击,后期又面临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面对困难,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想方设法,攻艰克难,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2005年和整个“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投资拉动型特征比较突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二是工业经济规模小、实力弱,生产运行困难较多;三是改革改制面临的任务相当繁重;四是就业和维护稳定面临着一定压力等。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2006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和安排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了2006年我市经济增长13%的总预期,这一目标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充分考虑了今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尽管我市今年的经济增长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但总的来看,发展形势是机遇大于挑战,具备了许多更快更好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要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其它主要指标预期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增长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7%;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9万人;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5%。

三、2006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实现投资平稳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1002亿元,增长20%。

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1)切实加大在建项目建设力度。初步安排全市2006年重点在建项目120个,年度计划投资200亿元。项目建设要和优化投资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加大工业项目比重。要切实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管,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加强监测,从建设进度、资金到位、工程质量等方面全面掌握动态,及时解决问题。(2)加快前期项目工作进度。2006年初步安排重点前期项目80个。各区县、各部门要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更多的前期项目向在建转化。(3)进一步做好支撑我市“十一五”规划的150项重大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尤其是要加大15个投资过百亿元项目的策划和申报工作力度。

在资金筹措方面:(1)要进一步加大跑部跑省力度。针对国家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提前做好项目策划申报工作。(2)加强同金融部门的联系,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银政座谈会。年内力争新签银企合作协议资金350亿元以上,落实往年已签协议资金达到320亿元。(3)不断加大财政预算内资金对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的支持力度,切实落实地方政府配套资金。(4)积极为企业争取债券发行额度。利用国家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有望在2006年出台的机会,做好西安市基础设施投资总公司等企业债券的发行工作。

在土地供应方面:(1)制定全年用地需求预测及供应方案,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2)做好新一轮土地规划新增用地、拆迁安置新增用地、行政新区建设储备用地、城中村改造剩余土地收购等土地的储备,全年新增土地储备1万亩以上。(3)集约使用土地,重点保障“四区一基地”、五大主导产业和产值超百亿元大企业集团的建设用地。(4)通过西安市第三轮国有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的调整,理顺区域间地价水平。

2、以打造城市品牌和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各项服务功能。2006年安排城市建设投资100亿元。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抓好城市重特大项目建设及前期工作。重点抓好西安至郑州铁路客运专线、蓝田-商州高速公路、西-康高速公路(西安-柞水段)等中省项目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加快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地铁二号线试验段开工。抓好铁路货运北环线、新丰编组站的开工建设工作。继续做好新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北客站的前期准备工作。(2)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加快三环路、城市高架快速干道二期建设,加紧建设二环和三环连接线工程,基本完成全市所有背街小巷改造和断头路的打通任务。(3)加快气、热、水、电等城市功能建设。抓好城市天然气气化工程、城北集中供热工程、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和二期工程、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等。(4)加大城市绿化、公厕、路灯改造等城市形象建设。完成路灯改造道路100条,新建翻建公厕100座,拆墙透绿改造示范街区扩大35个。(5)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今年计划安排40万平方米的安置用房建设和50万平方米的旧村拆除任务。

在推进唐皇城复兴计划方面:(1)以“一环(城墙)、一区(莲湖历史风貌区)、两片(北院门和三学街历史街区)、三街(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为重点,做好历史街区的规划和改造工程。(2)全面推进顺城巷改造与整治,力争年内完成顺城巷改造任务。(3)认真做好行政中心外迁方案的报批,积极开展规划、设计、土地置换等前期准备工作。

在城市管理方面:(1)加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规范土地资产经营,全面推行土地招标拍卖挂牌交易,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收益增值率。(2)盘活城建国有资产,推进公用企业特许经营,理顺公共产品价格。积极探索市政、绿化、环卫等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机制。(3)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加强建设项目审批环节的咨询和评估。(4)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立法、执法,积极推进综合执法。

3、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切实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在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方面:(1)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为主,加快阎良航空基地、西安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步伐,积极申报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基地。(2)盘活现有工业存量。挖掘现有存量的潜力,进一步推进现有工业企业的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工作。(3)做大工业增量,抓好一批工业重点项目。特别要抓好汽车项目建设,康明斯发动机项目要早日开工,陕重汽一期项目要尽快建成投产,比亚迪汽车项目要继续扩大生产。力争陕鼓能量回收装置产业化项目、标缝无油特种缝纫机生产等项目年内完工。尧柏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西电高压设备产业化等项目要尽快开工。(4)抓好对重点企业的服务。对60户重点企业尤其是10个产值超百亿元企业在征地、融资、生产要素综合协调等方面加强扶持。(5)争创名牌。力争今年新增2个“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

在做大做精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方面:(1)以打造最具东方神韵的现代化世界古都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快大明宫遗址公园、乐游塬青龙寺遗址保护工程等旅游项目建设。(2)办好各类会展活动。扶持培育“十大品牌展会”,办好欧亚经济论坛、曲江论坛、全国第二届餐饮博览会、2006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制造技术装备采购洽谈会等国际型会议和大型展览,全力申办世界厨师联合会第34届代表大会、全国糖酒会等展会。(3)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争取引进外资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23家。(4)加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抓好西安光中影视制作基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等项目建设。(5)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全面启动西安国际港务区、长安引镇仓储物流中心、西安六村堡空港物流中心、华圣果品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6)进一步繁荣商贸市场。抓好大唐西市、沃尔玛立丰购物广场、骡马市步行街等大型商贸项目建设。在全市新建改建18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继续扩大汽车、住房、数字产品、建材等热点消费的规模。(7)大力发展“假日经济”。提前组织好“五一”、“十一”黄金周等节日的促销活动。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认真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率先建设创新型城市。使西安成为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创新人才培育和积聚中心。(1)加快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以科教资源为载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国防军工为载体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和以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载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2)加强上下合作,启动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两个工业研究院的建设。(3)依托高新区和经开区,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发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4)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好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长安国家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航天航空高技术产业集聚地。

5、加快“四区一基地”建设,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积极实施新区带动战略,发挥“四区一基地”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1)高新区要全面启动出口加工区建设和二次创业区的建设,抓好美光、欧舒特、中兴通讯、西岳电子、航天动力、海声航空、西亚特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2)经开区要加快四个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培育汽车、机械电子、食品饮料、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加快西玛电机、启源机电、超导二期等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进度。(3)曲江新区要加快以唐文化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发展,开工建设大唐不夜城、丝路风情园、南湖、海洋馆二期工程等项目。(4)浐灞生态区要加快道路、堤防、桥梁建设和绿化步伐,基本完成浐灞三角洲综合治理。推进广运潭项目、国际会展中心、李家堡景区等项目建设。(5)阎良基地要完成4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规划,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吸引航空电子、飞行器制造、航空技术军转民、航空服务等相关企业和项目入区。(6)加大对11个区县工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园区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区县工业向集聚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要把县域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县域产业集群。

6、抓好农业生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1)推动西安都市型农业建设。重点抓好粮食、畜牧、果品、蔬菜、苗木花卉、旅游观光等50个农业基地项目建设。(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住等“五改”工程。(3)抓好小城镇建设。将2个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镇和8个国家批准实施的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与县区重点工业园区建设衔接起来。统筹推进18个市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4)加快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农村撤校并点工作步伐,深入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逐步完善农村三级卫生网建设,完成周至、户县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5)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县区级文化图书馆2个,在20个乡镇铺设健身路径。积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活跃农村文化市场。(6)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民主化管理步伐。

7、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加大社会事业各项投入,提高社会事业设施水平。(1)继续实施“科教兴市”发展战略。进一步搞好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年新建、改扩建4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抓好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一期工程建设。(2)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推进区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争取省、市相关部门资金的落实,力促一批新项目的建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西安文物库馆建设,进一步提升西安人文影响力。(3)抓好市级医院的资源整合,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市第八医院改扩建、市120急救中心迁建、市儿童医院改扩建、中心医院北院整体改造、市卫生监督所迁建、市五院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改善区县及乡镇计生服务站条件。(4)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市全民健身运动中心设施,新建40个社区全民健身广场。(5)进一步完善就业再就业体系。发挥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劳动保障站(所)功能,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做好岗位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使劳务输出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城市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6)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我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用23年时间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进一步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落实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及体系建设,逐步扩大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面,提高农民参保率。(7)加强物价监管,保障人民生活。围绕教育、医疗、住房等热点,分批降低药品价格,治理教育乱收费行为,强化房地产价格管理。

8、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推进资源节约,缓解资源供应矛盾,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1)节约用地。要稳定耕地总量,科学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探索建立包括非经营性用地出让的竞争机制。(2)节约用水。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节约城市生活用水。积极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使用效率。改善农业灌溉技术和灌溉设施,节约农业用水。(3)节约能源。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建筑节能、余热利用、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节能工程。(4)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各生产企业的监督,推行清洁生产。着手建立覆盖全市的废品回收利用网络,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

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积极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各项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1)加快“创卫”工作步伐。按照国家卫生城市各项指标要求,加快未达标事项建设,力争年内通过国家检查验收。(2)继续推进“创模”各项工作。重点加强对烟尘、油烟、机动车尾气、城区建筑工地渣土等污染源的治理,加快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要确保第三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第四污水处理厂年内开工。加大“五小”企业的监控和取缔工作。(3)加快“大水”、“大绿”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水面面积,浐、灞、渭城市段拦水造湖面积新增5000亩。大绿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2万亩。(4)做好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加快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和公交车、出租车及公务用车的天然气改装步伐,力争年底全市天然气汽车总量达到1.4万辆。

9、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招商决定发展,招商决定未来”,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力争全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7.42亿美元,增长30%。(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环节,完善投资项目“绿色通道”,提高服务效率。(2)精心组织第十届西洽会、西安香港招商会、新加坡-西安投资环境说明会等大型招商活动。(3)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变盲目招商为选择性招商,变项目招商为产业招商。(4)加大对已签约项目跟踪落实的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履约率。(5)积极争取利用国外贷款。确保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项目在年内开工建设。继续做好西安城市交通综合改善工程前期工作,确保年内签约。(6)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力争地区外贸出口达到32.9亿美元,增长25%

10、切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在体制改革中谋发展,在制度创新中求和谐,积极推进我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1)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争年底前完成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国家要求,完成我市所有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建立董事会试点。(3)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加快企业扩张步伐。(4)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研究出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和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进一步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5)继续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年内完成市自来水总公司、市建筑总公司等一批大企业股份制改造。(6)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

11、结合市情、认真研究,精心制定有关规划、政策和法规

为确保我市在产业选择和区域空间布局等方面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今年要着力研究制定出台相应的规划、政策和法规。(1)制定《西安市产业布局规划》,以产业布局调整引领城市功能分区的构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相互促进的区域产业新格局。重点要明确“四区一基地”和唐皇城的产业定位问题。(2)出台《西安市产业发展引导目录》,将其作为我市今后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依据。(3)加快制定、落实“六方案一规划”(即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都市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及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各项支持政策。(4)争取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尽快获得国家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抓紧报批工作。(5)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做好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的分解、衔接和落实工作。

各位代表,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