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 代表大会会刊 > 正文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5-07-18    来源:西安人大

 

         

 

                                   市长  孙清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创新实践中破解难题,全面完成了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过去的一年,是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西安发展目标和定位更加明确的一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市重新审视西安的地位和优势,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结合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明确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保护古城风貌、彰显特色、打造“人文之都”的城市建设思路。结合制订“十一五”规划,确立了产业强市战略,提出培育五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四区一基地”建设。结合“一线两带”建设,积极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加强了同省内各城市的合作与交流。这些新的理念和思路,深化了对西安市情的认识,丰富了“建强创佳”的内涵,对提升境界、开阔视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过去的一年,是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狠抓发展不放松,城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的一年。按照中央宏观调控“有保有压”的原则,“三清理”、“六加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各类开发园区从61个减为16个,处理了一批违法占地和闲置土地。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9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0.42亿元,增长33.95%。其中,工业项目投资增长67.55%,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增长40.6%。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65.98亿元,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2.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0.49%,比上年提高5.6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6.5l亿元,增长15.1%。旅游业总收入完成154.4亿元,增长45.1%。全年粮食总产195.7万吨,增长11.01%,农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增长8.4%。全市财政总收入164.5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06亿元,同比增长21.5%。

过去的一年,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的一年。120个重点在建项目和60个重点前期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224.22亿元。城建投资完成82.85亿元,增长35.6%。一大批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完成了16条主干道拓宽改造,新建了6座立交桥、21座过街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改造了102条背街小巷,建成了朱含高架路工程并拓宽打通了一批瓶颈路、断头路,交通拥堵状况有所缓解。城墙连接和含光门、西大街、顺城巷改造工程步伐加快,1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在实施。  电网改造、天然气城市气化、集中供热、排水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全面展开,城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260天;境内多条河流水质开始好转;大水大绿建设累计完成造林16.07万亩,形成水面9800亩。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20万平方米。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村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过去的一年,是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取得新成效,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取得新突破的一年。市属158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占年度计划的95%。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稳步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59个,增长20.5%;完成合同外资额7.83亿美元,增长45%;外商实际投资3.49亿美元,增长36.5%。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5户进入我市。实际引进内资128亿元人民币,比计划超额58%。外贸出口增长较快。全市出口总额达到20.35亿美元,增长45.1%,其中市属自营出口6.54亿美元,增长37.1%,提前一年实现外贸出口比2001年翻一番的目标。

过去的一年,是坚持以人为本,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一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新增就业7.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我市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三条保障线衔接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发放低保金1.48亿元,拨付下岗职工生活费和再就业补贴资金1.85亿元,城镇居民低保标准提高,实现应保尽保;部分农村居民开始享受低保。组织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困难群众、受灾群众的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44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43元,增长10.75%。农民人均税负由43.13元降至30.28元。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普通高中规模扩大,职业教育有了新发展。全市小学入学率达到99.99%,初中入学率达到96.9%,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达到96.9%。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进一步完善。继续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1‰。这里我要特别向各位代表报告解决城市拆迁安置遗留问题的进展情况:在20024月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政府承诺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6300户拆迁安置遗留问题,会后经核查实际有7000多户。原定的64个处安项目除已进入法院诉讼程序的项目外,已完成总数的93.75%,其中已回迁安置6300户,即将回迁安置300户,其余的安置房也已全部落实,正在抓紧建设。可以说,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承诺已基本兑现。

过去的一年,是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办事效率提高,抓落实富有成效的一年。市政府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代表和委员的满意率分别达到99%、96%。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广泛听取市民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的意见。积极回应网络媒体“西安发展十大教训”评选活动,及时采取了改进措施。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完成了地方性法规审查和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1387项精简为175项,总精简率达87.38%。坚决整治“四乱”,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较好落实,行政效能监察和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加强。建立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督查落实机制,抓落实的力度加大,效果显著。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治安有所好转。妥善处理各类群体事件和信访问题,加大安全隐患整治和事故查处力度,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西安发生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新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向解放军驻西安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西安建设的中、省各单位,向积极参与西安发展的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市经济运行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结构尚不合理,缺乏产业链长、行业带动效应强的大产业、大企业和大项目;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一些宝贵的资源和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市民收入水平较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推进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任务依然繁重。二是城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市容卫生、交通秩序、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还不令人满意。市政工程施工安排和管理还不够科学,有的工程进展缓慢,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三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还比较薄弱,广大市民生产生活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部门和单位工作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是“体育彩票案”,损害了西安形象。我诚恳欢迎各位代表和委员对市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批评、监督。

二、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05年,是我们继续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的关键一年。从宏观大环境看,国际国内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因素很多。从我市来看,也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们要千方百计确保经济继续在快车道上运行,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树立“四化”理念,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改革开放,注重统筹协调,实现科学发展。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居和创业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开创我市建强创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可比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外贸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旅游外汇收入增长1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6%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5%和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5‰以内。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在今年工作中要注重解决好以下六个问题: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把加快发展同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质量效益紧密结合,整体推进;把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安排;把当前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坚持拓宽视野。把西安的发展放在关中城市群、西部地区、黄河中上游、新亚欧大陆桥大背景下来定位、来思考,深化对市情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境界,发挥优势。在对内对外开放中,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一线两带”建设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走向世界、融入全国、服务全省的过程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西安自身发展。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为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消除体制障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的优势,整合科技、人才资源,不断增强城市持续创新能力。

四是坚持提高执政能力。着重提高政府领导发展的能力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把握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努力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

五是坚持彰显古城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市最宝贵的资源和优势,保护和恢复古城风貌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在城市建设中,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启动“皇城复兴”计划,加大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使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向世人展示西安“人文之都”的无限魅力。

六是坚持贴近市民。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扩大市民对政府工作的知情度,增强市民对社会管理的参与度。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必须把公仆与主人的位置摆正,把执政为民的思想树牢,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抓实。

三、提高标准,狠抓落实,确保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0亿元。全市安排重点在建项目120个,完成年度投资200亿元。全力加快关中环线阎良段公路建设。配合推进西安至勉县、蓝田至商州、阎良至禹门口、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西安——柞水段)建设。配合开工建设西安至郑州客运专线、铁路货运北环线、西安火车站改造等工程;做好新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北客站和新丰编组站的前期准备工作。抓住西安被列为全国城市电网改造试点城市的机遇,启动和加快电网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产业类项目投资。今年安排一产项目7个,投资7.8亿元;二产项目37个,投资59亿元;三产项目46个,投资70.2亿元。加强后备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抓紧谋划一批具有长远发展效应的重大项目。积极推进西安地铁、城市交通综合改善工程、李家河水库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采取得力措施,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严格遵守国家土地政策,盘活土地存量,优化土地增量,搞好土地储备,积极申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用地。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鼓励社会投资。做好与金融部门的衔接和沟通,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抓好重点项目的建设与管理,继续落实重点工程项目责任制和项目法人制,加大督查落实力度,协调解决好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补偿等问题,优化建设环境。实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和项目审计,强化项目前期工作。

    ()积极推进产业强市战略,培育发展五大主导产业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促进以电子信息、光机电、软件、新材料和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重点行业形成1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技术项目和标志性成果,转化重点科技成果50项。采取政策措施,重点扶持20家创业孵化平台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30家科技成长型企业,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加速科技创新、科技创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十大工程”,整合科技资源,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快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加强创业平台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营造有利于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环境,全面提升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

大力振兴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建设航天航空、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汽车及零部件五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为核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一批骨干企业。采取政府创造环境、企业自主发展的综合措施,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力争把西飞、西电、陕重汽、陕鼓、陕齿、西安石、比亚迪、东盛、金花、海星等10户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过百亿元龙头企业;把兄弟标缝、庆安、大唐、杨森等20户企业打造成年值过50亿元的强势企业。加快陕重汽新基地扩建、比亚迪汽车生产基地、陕汽齿零部件生产、西开股份超高压开关设备、西岳公司6英寸集成电路生产、西安标缝工业缝纫机等项目建设进度。做强做大“陕鼓”、“君”、“开米”等10大工业品牌。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编制工业配套发展规划,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和技术扩散,形成若干特色明显、产业链完整、专业化分工达到一定高度的大型产业集群。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6%以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加大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整治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以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充分利用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最具东方古都神韵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形象。按照“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思路,编制新一轮旅游规划,以名城、名山、名水、名文物景点为载体,围绕历史、民俗、宗教、生态等主题整合资源,提高旅游设施、旅游景点、旅游产品、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的国际化程度。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按照板块开发、专题深化和精品带动的战略,形成文化遗产观光游、秦岭自然风光游、关中民俗风情游、健康休闲娱乐游、现代科技文教游等五大精品线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商品档次,继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大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拓展入境游、国内游和出境游市场,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热点城市的合作,争取开通和延伸更多的旅游航线。全年力争接待入境游客75万人次、国内游客228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75亿元。

    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信息咨询、工程咨询、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行现代营销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代理制、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加快推进以西安国际港务区和六村堡空港物流服务中心为主的区域性物流板块建设。开拓旅游餐饮、商务休闲、文化体育、时尚消费等市场,抓好假日经济,充分发挥旅游、住房、教育、汽车、通讯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完善城乡服务网络,着力抓好医疗、健身、文化、购物、餐饮、家政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服务业。抓紧紫薇大卖场、大唐不夜城、骡马市商业步行街、立丰购物广场等大型商贸项目建设。以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为目标,继续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认真办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次大会、全国春季农机产品订货交易会、中国广告节、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和全国优秀城市规划展等重要展会,积极申办全国糖酒会、中国餐饮博览会等综合性大型展会。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积极推进超市进县、便利店进乡。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加大市场专项整治力度,完善消费政策,营造良好的购物消费环境。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放手培育多元化产业主体,积极发展多样化市场运营模式,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出台并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吸引和调动非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保护知识产权,依法维护创作者、艺术家的权益,为文化产业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要发挥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高技术产业优势,打造产业的文化特色,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支持筹建西安影视基地,加快发展影视业。积极发展光存储产业和电子游戏软件业。大力培育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文物艺术博览、传播交流等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骨干企业,打造文化知名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结合城市建设,规划文化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使文化产业有一个大发展。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进“四区一基地”建设

    “四区一基地”要以优势项目和特色产业为抓手,明确分工,各显其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入区,增强吸纳、聚集能力,保持辐射、带动优势,为全市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加快新兴工业园、国际软件产业园、科技创业研发园和中央商务区等4大园区建设,抓紧启动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努力吸引高端人才。重点发展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光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促进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生产总值增长30%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提升园区功能,争取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要加快泾渭工业园、草滩生态产业园、出口加工区建设。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和生物医药、包装印刷等优势产业,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各项指标增长30%以上。曲江新区要实施“文化立区、旅游兴区”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以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不夜城、国际论坛等设施为载体的一批文化工程建设。主要指标增长30%以上。建设浐灞河生态区是我市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形态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围绕建设生态西安、绿色西安的总体目标,加紧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依托浐灞河流域丰富的水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重大生态和基础设施项目,尽快成为新的生态、旅游、会展、居住新区。全面启动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项目引进,形成航空产业集群,尽快成为新的增长极。“四区一基地”建设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市要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四区一基地”管委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争取各方面的热情帮助和支持,与有关区县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城墙景区管委会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统一规划,城、河、林、路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城墙景区的品位。

要进一步搞好区域经济合作。加快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以黄河中上游地区大中城市为重点,进一步密切与省内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大力推进“创卫创模”工作,全面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是加强城市管理、治理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基础工作,也是今年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中心任务,要巩固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定信心,扎实推进,确保实现创建工作年度目标。

抓紧完成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报批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历经两年,已完成规划大纲。前不久曾培炎副总理在我市考察工作时,专门听取了规划修编工作汇报,肯定我市总体规划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要求抓紧做好完善工作。同时,同意我市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这两个规划,对我市今后长期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要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确保完成。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今年城建投资100亿元,重点投向与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关系密切的项目。城市道路建设要完成一环路、二环路平改立工程,实现三环路工程全线开工,贯通“三横三纵”主干道路网络,基本实现三条环线及绕城高速公路之间城市道路的连接。继续实施背街小巷改造和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建设工程,提高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完成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安定广场、鼓楼西广场、十里铺广场建设。城墙保护开发和顺城巷改造要统筹规划,确保护城河、环城林带、道路改造、建筑物立面整治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全面编制规划,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工作机构,妥善安置村民,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城中村”改造。继续实施小城镇建设工程和农村环境整治工程。

继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积极推进大水大绿工程。启动含元殿御道工程。全面完成秦岭北麓整治任务。完成氵皂河治理的收尾工程,开工漕运明渠及幸福渠改造工程;完成江村沟垃圾场污水管道以及连接氵皂河的7条雨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快第三、第四污水处理厂和天然气城市气化二期工程、城北与城东集中供热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巩固大气治理成果,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力度,坚决关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造纸厂,确保城市

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形象。以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以提升管理水平为目标,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继续抓好市容市貌整治,尤其加大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铁路沿线等区域的环境整治力度,坚决取缔非法占道经营,清理车辆违章停放。在城市主干道、迎宾路线、旅游景点区域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加快公厕建设和改造步伐。对沿街广告、牌匾进行清理整治,城区重点主干道的电线电缆要逐步实现落地。下大气力做好烂尾楼和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认真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围绕粮食、蔬菜、果业、畜牧四大产业,建设3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提高基地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培育扶持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为重点、辐射带动农民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高、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产品的销售。积极实施农产品精品名牌建设,建立完善市、县、市场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市、县、乡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完善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预案和应急机制。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增加农民外出劳务。今年全市要完成35万人的劳务输出任务。

加大投入,促进农民增收。今年全市各级财政安排支农资金1.91亿元,增长21.6%。安排农村道路改造资金5000万元,三年内完成400公里城市周边道路和2500公里农村土路改造任务。继续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城市水源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及节水农业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今年起,全市免征农业税。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普及推广。启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发布为重点,加快农业信息网建设,扩大对乡镇、市场、基地、龙头企业的信息覆盖面。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小城镇建设配套政策,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具有产业、产品特色的村镇,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对远郊区县发展的支持力度,其部分基础设施项目由市上投资建设。增加对困难区县的财政转移支付,改善边远山区乡镇机关的生活工作条件。完成高陵、阎良供水工程,做好周至、户县县城供水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积极深化各项改革,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一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体制。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规和各项制度,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二要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年内基本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主辅分离任务,加快建立以完善股权结构和公司法人治理机制为重点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工作。三要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按照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政府管理体制“三联动”改革要求,下大气力对天然气、市政道路设计与施工、供水、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直接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和涉及有限公共资源配置的行业,推行经营性资产的产权改革和企业改制,放宽市场准入,实行特许经营。设计包装出一批市政公用行业经营收费的大项目,诸如水厂、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建筑施工等,采取不限投资比例、允许控股的办法,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公司合资合作经营,促进我市市政公用行业的良性发展。上半年完成市天然气总公司合资改制和组建西安巴士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年内完成市政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的企业改制,把市政公用行业的所有经营性单位从行政管理部门中剥离出来,实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四要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抓紧落实市政府机构改革“三定”方案。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完善我市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制度。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年内完成80%以

上的市属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任务。改革投资体制,放开非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建立投资决策责任制和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逐步实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五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开放格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树立投资环境就是生命线的观念,建立健全投资服务体系,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及时处理外商投诉案件,切实解决外商实际困难,依法保护境内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富商、安商、亲商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和充实招商引资网和动态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狠抓项目准备、包装和已签约项目跟踪落实,提高履约率。采取项目融资、基础设施经营权转让等方式,把招商引资同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以招引大项目为着眼点,认真研究发达国家、东部地区资本、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我市的比较优势,找准结合点,改进招商方式,注重实效,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要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商品增长点,支持重点机电企业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深度开发港澳台市场,重点拓展欧、美、日、韩市场。要充分发挥“新丝绸之路”通道优势,积极开拓俄罗斯、中亚五国以及东盟、中东、拉美、非洲市场,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外贸出口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突出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大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建立经常性的再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今年市级财政安排再就业资金8000万元。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复员转业军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新增就业7.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万人。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成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末央5个外来劳动力市场,启动市中心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投入力度,今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3.42亿元,比上年增长59%。切实做好“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继续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稳步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参保率。推行工伤保险,启动生育保险。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推行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抓好住房公积金归集和个人住房贷款,解决中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市级财政教育支出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农村教育支出增长161%。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加快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技工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财政状况好的区县,可实行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书本费、学杂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坚决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快“文化名市”步伐,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活跃文学艺术创作,繁荣文化市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市级财政用于农村卫生体系建设的支出较去年增长55.8%。加强对医疗救治单位的监管。健全食品卫生监管体系,保证群众的食品、药品和医疗安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认真办好西安市第十三届运动会。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民族团结。认真做好第六届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完善村民自治。继续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和预备役工作。认真做好参事、侨务、保密、老龄、助残等各项工作,推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志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大力开展“安全西安”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巩固完善“天网工程”。深入开展“严打”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隐蔽战线斗争,不断提高防暴反恐能力。做好信访工作,认真负责地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作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社会稳定、城市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防范措施,努力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全面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四、坚持执政为民,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强化区域调控职能,弱化政府微观管理职能,最大限度地削减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职能,把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由市场去解决;加快社会中介机构和社区、村组社会自治组织建设,将政府目前所承担的技术性、服务性和部分协调性工作交给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政府重在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清理行政收费项目,落实行政许可实施和监督检查等相关配套制度,加强后续管理。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大力查处执法不公、越权执法、徇私枉法等问题,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

继续完善政府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广泛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评估和论证,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加强政府系统内部监督,加大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扩大和规范政务公开,推行电子政务,办好政府门户网站,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市政府领导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增强行政透明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政风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抓落实工作机制和公务员考评体系,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严查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风,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

求真务实,不图虚名,心系群众,乐于奉献,全力以赴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各位代表,2004年我们共同走过;2005年新的任务、新的目标,在激励和召唤着我们。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励精图治,奋发有为,谦虚谨慎,埋头苦干,在建强创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