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 代表大会会刊 > 正文

关于西安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5-07-18    来源:西安人大

 

关于西安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维建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西安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在发展中抓调控,在调控中求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势头,许多指标的增长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95.87亿元,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6.06亿元,可比增长2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0.42亿元,增长33.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6.51亿元,增长15.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1‰。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

2004年,我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表明我市的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60.05亿元、495.67亿元、540.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7%、15.6%、12.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5:45.2:49.3。

农业发展取得近6年最好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为近几年最高。全年农业生产积极应对了突如其来的禽流感疫情,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补贴、降低农业税率等扶持措施。2004年农业税下调一个百分点,人均减负12.5元,同时对年收入在865元以下的农民免征了农业税,涉及35.5万人,发放补贴3500万元。全年粮食总产195.7万吨,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50.2万亩,也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我市的调高后的播种面积任务。坚持“农业抓基地”的思路,狠抓了30个基地建设,果林、奶牛养殖、蔬菜、花卉等一批“万”字号基地出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工业生产在困难中较快发展。煤电油运紧张及原材料涨价使工业面临的压力比以往更大。在艰难形势下,工业生产继续提速。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89.22亿元,增长22.9%。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365.98亿元,增长15.1%。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成为2004年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我市建设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光机电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等5大装备制造业基地,提出了装备制造业基地项目88个。创名牌战略再创佳绩,今年又有“秦丰”、“达克宁”、“秦佣”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陕鼓轴流压缩机、开米液体洗涤剂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

第三产业稳定增长。今年以来,汽车、住房、建材、通讯、休闲等消费热点十分火爆,带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餐饮、商贸、旅游等优势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年实现餐饮、商贸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7.19%和14.53%,我市餐饮收入已进入全国十强城市行列。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65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2084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93.0%和29.1%。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年共举办大型展会109个,展会成交额约300亿元。消费升级带动了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6.51亿元,增长15.1%。

(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2004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0.42亿元,比上年净增加162.3亿元,增长33.95%。年初确定的120个重点在建项目和60个重点前期项目进展顺利,重点项目计划得以实现。总的来说,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好于往年,也好于国家宏观调控初期的预计。全年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24.22亿元,超出了年度投资210亿元的目标。在120个重点在建项目中,2004年年内开工项目38个,竣工项目43个;60个重点前期项目中,提前开工的有17个。

继续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城建总投资完成82.85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全年建成了西门、朝阳门、太白路、朱雀路等一批“平”改“立”工程。城市330千伏电站和县城电网改造、天然气城市气化工程、集中供热工程、排水管网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水、路、气、电、热等设施继续改善,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成了一批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和无障碍设施等。全年新建和改造公厕236座,完成背街小巷改造102条。另外,西安铁路枢纽建设的6个子项目也基本确定。

继续加大了产业化项目建设力度。年初确定的46个工业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58.9亿元,占全年重点项目总投资的30%,比去年高出7个百分点。已有西安石化厂清洁燃料项目、佳美公司移动存储器项目、永济电机电器控制产品生产线项目等建成投产或基本建成,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三)努力缓解经济要素制约,顺应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

按照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在集中开展清理投资项目和“五小”企业、整顿土地市场和开发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的同时,面对资金、土地供应紧张的严峻局面,多方寻找解困之策。

狠抓了项目资金筹措。2004年共从国家争取到国债投资项目10大类115个,国债资金6.44亿元,其中市属项目资金4.75亿元,超过2003年的4.33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两次赴港招商、赴沿海地区招商等活动成效显著。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49亿美元,增长36.5%;新签合同外资7.83亿美元,增长45%。利用外贷取得新的进展。新策划包装了城市综合交通改善项目等,全年实际借用国外贷款4100万美元,同比增长32.3%。继续组织了面向金融机构的重点项目推介活动即银企、银政座谈会等,为75个项目争取了225.5亿元的贷款额度协议。

确保了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研究提出了我市急需用地的105个重点建设项目,并及时上报省上和国家发改委,这些项目涉及能源、交通、水利、农业、公共设施、卫生、教育等方面。全年已有24宗、总面积近万亩的用地获得了省上批复。同时积极进行土地市场检查,盘活存量资源。共处置闲置土地65宗,收回国有土地22宗,督促开工建设土地37宗,涉及总面积近6000亩,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重点建设项目的土地供给。

(四)区域经济布局继续优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去年我市为加速浐灞河的治理开发,新成立了浐灞河综合治理管委会。闫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也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至此,我市形成了四区一基地的开发新区格局。这些开发新区在空间布局上,使我市各个方向的发展得以带动或辐射,基本形成了我市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增长极。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企业成长和基础设施建设势头良好。2004年两个开发区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1.1%和41%,共实现生产总值279亿元,占全市的25.47%。曲江新区基础设施和园区景观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了基础设施投资6.68亿元,超额完成了全年投资计划。浐灞生态区高起点运作,规划已经初步完成,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29平方公里,已策划了广运潭项目、灞桥遗址公园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阎良航空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2004年继续推进了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咸阳市共同制定了《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规划纲要》,使两市的经济一体化工作在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和环境同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另外,我市还分别与商洛、汉中、安康三市签订了合作协议,提高了西安在“一线两带”、关中经济圈乃至黄河中上游的辐射能力。

(五)生态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

全年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大水”、“大绿”工程进展较好。去年新完成“大绿”工程10.27万亩,其中六片、八河、十条路完成8.51万亩,全市已累计完成大绿建设任务16.07万亩。“大水”工程进展顺利,灞河入渭口治理工程、灞河下游综合治理工程、浐灞河三角洲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共计形成水面9800亩。与生态重点建设相辅相成的是城区绿地广场、小区水景日益增多,城市绿地面积新增120万平方米。另外我市积极鼓励使用城市清洁能源。作为“十五”国家清洁汽车重点推广应用城市,积极发展天然气汽车和双燃料汽车。目前全市已有燃气汽车10497辆,其中出租车9021辆、公交车1476辆。同时加快了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全市已累计投入营运的加气站21座。

围绕“创卫”、“创模”工作要求,以综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为突破口,实施水气同治。全市进行了城区餐饮洗浴业烟尘和油烟污染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工作,集中治理建筑工地和垃圾运输二次扬尘污染,关停小造纸企业。全年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天数260天,超过了256天的计划目标。

(六)各项改革步伐加快,体制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

通过国有产权转让、资产置换等形式,促进了国有资本实现形式的多元化,全市基本完成国企改制158户。稳步推进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把原有6个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整合重组为2个,新组建了市国有工业资产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结合行政许可法的正式颁布,我市实施了第三轮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工作,至此,经过三轮清理,市政府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387项,精简为175项,总精简率达87.38%。制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电影公司、新华书店转制工作已经启动,4个秦腔剧团的合并方案已经制定,合并工作开始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小城镇综合改革、市政公用行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各项改革工作也稳步推进。

(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大了社会事业投入。以硬件建设带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水平,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秦岭野生动物园、丰庆公园、文景公园已开园,城墙火车站段复原工程、第四医院病房改造工程、烈士陵园整修工程、兵马俑馆前广场改造工程等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另外,我市还积极争取到了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社区信息服务管理系统试点项目,并已开始建设,该项目的建成,将极大地提高我市的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实现新增就业人数7.48万人,实现下岗人员再就业3.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参保范围和人数进一步扩大。2004年底,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7.7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7.9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0.5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0.99万人、0.92万人、7.1万人。启动了工伤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到38万人。

经济发展更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民收入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4元,同比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43元,同比增长10.75%。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是近几年最高的,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总体来看,去年我市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比较缓慢,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所需的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支撑不够;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城镇化推进不快,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就业压力依然突出;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改善仍待加强等,这需要我们在今年和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5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达到1265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可比增长15%,达到95.1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达到80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达到587.5亿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6左右

——外贸出口总额(自营)增长15%,达到7.5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达到4亿美元

——接待海外游客人数增长15.4%,达到75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增长19%,达到3.93亿美元

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增长9.4%,达到2280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2.6%,达到143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达到9270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达到3363元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8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5‰以内

今年确定13%的增长目标,是基于对今年发展环境和我市发展实际的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提速,为我市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市自身发展步入上升通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发展理念和思路更加明确,具有加快增长的内在基础。当然,我们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国家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增大了我们争取投入的难度,这对于我们这个主要靠投资拉动的城市来讲,要想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综合考虑,制定13%的发展目标,一方面符合我市的发展实际,能够体现我市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能够顺应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趋势,有助于我们将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移到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上来。

要实现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国家宏观调控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不会放松,许多领域的发展会受到一定限制,我们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进一步顺应形势,积极应对,努力做好资金筹措和土地供给,力求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波动。

第二,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要做强工业、壮大服务业、优化农业,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促使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我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革与开放依然是推进我市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大力度,精心组织,推动各项改革,真正实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获益。要主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市场化进程,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吸引国际投资,输出优势产品和服务,统筹对外开放和我市自身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注重节约使用各种生产要素和物质资源,突出抓好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节约投资工作,降低经济增长的成本和代价,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低投入、少排污、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第五,正确把握城市发展定位,认真落实科学发展方略。以“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从把西安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总目标出发,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规划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文化名市、环境优市、依法治市”的发展方略。

三、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大力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及农业,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

坚持“产业强市”方略,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在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方面,一是发展生物医药、信息软件、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十大工程”,支持重点科技成果转化50项。二是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光机电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等5大装备制造业。全力抓好第一批88个装备制造业基地项目的建设工作,特别是要抓好一批汽车产业项目建设。三是实施工业振兴计划,培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重点扶持西飞、西电、陕重汽、法士特等企业,抓好资金及水、电、煤、气、运等生产要素的协调服务,力争3-5年内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达到10个。全年力争新增2-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2个中国名牌产品。

在做大做精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方面,一是突出人文、山水特色,做大做强旅游业。要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抓好城墙景区、历史街区开发,加快环城西苑、西大街改造、大唐西市、大唐芙蓉园等项目建设。要进一步突出山水特色,加快渭灞三角洲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秦岭自然风景区保护开发。二是抓好金融、科技、教育、社区服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以打造国际会展中心为目标,筹划举办具有较大影响的10大展会。积极申办全国糖酒会、餐饮博览会等,办好中国广告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议等。三是抓好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新型业态,抓好易初莲花、家乐福、紫微摩尔城等大型商贸项目的建设。以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大对物流存量资源的整合,培植现代物流业,做好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规划设计工作。四是按照“文化名市”方略,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信息网络业、文艺演出业、文物艺术品博览业、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充分利用西安影视资源,筹划建设西安影视基地。形成长安鼓乐、户县农民画等品牌。

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五大主导产业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突出“稳粮”和城郊型农业的要求。一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蔬菜、果品、畜牧、花卉等特色产业共30个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以工业化的思路推动农业产业化,大力扶持发展银桥乳业、牧童乳业、东方乳业、兆龙肥牛、国维淀粉、火箭面粉、星晨鲜花、秦美食品、高墙脱水菜、石羊集团等十大龙头企业。三是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县城供水、供热、污水处理等重点工程和农村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硬化等项目的建设实施。四是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全部取消。五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重点抓好新丰、郭杜、狄寨、华胥、关山、秦渡、马召等经济开发示范镇建设。

(二)加快“四区一基地”建设,构筑经济发展新高地

要加快“四区一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全市产业发展的增长极、招商引资的领先地、体制创新的试验田。

已有较好基础的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要加大力度实施二次创业。积极贯彻“产业强市”方略,坚持科学发展,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张。要重新审视产业选择问题,互有侧重,避免雷同,彰显各自的产业特色,尽快形成产业集群。高新区要突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经开区要突出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曲江新区要突出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坚持创业和人居并重,加强园区规划,加快规划区域城市化建设,带动城市空间布局的拓展和调整,形成城市新亮点。要加强各项管理体制创新步伐,提高服务质量,带动全市的投资软环境改善。三个开发区今年经济增长均要达到30%以上。

新成立的浐灞生态区和阎良航空基地要立足高起点、高档次,推进各项建设和开发工作,全面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浐灞生态区要坚持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并重、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发展物流、旅游、商贸、会展、文化教育、房地产等产业。围绕建设西部第一水城的目标,首先抓好广运潭生态景观区和浐灞国际会展中心两个重大启动项目的建设。西安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要加快制定整个区域的开发和发展规划,突出产业特色,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吸引航空电子、飞行器制造、航空技术军转民、航空服务等相关企业入区,尽快形成航空产业集群。做好大型运输机、支线飞机引进项目的前期工作。要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成立专门管理机构。

(三)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增长新动力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重要保证。要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800亿元。一是抓好2005年度重点在建项目建设。初步安排全市2005年重点在建项目120个,年度计划投资200亿元。要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管理力度,着力抓好资金筹措、协调服务工作。二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力度。2005年城建投资规模力争达到100亿元。要加快“四区一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全面开工建设三环路工程、部分开工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抓好天然气城市气化工程、城北集中供热工程、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城郊县城的电网改造工程等一批气、热、水、电项目。三是抓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包括关中环线西安环山公路、西-康高速公路(西安-柞水段)等项目。四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及省上抓好西安铁路枢纽系列项目建设。做好西安至郑州铁路客运专线、铁路货运北环线、西安火车站改造的开工建设工作。继续做好新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铁路北客站和新丰编组站的前期准备工作。五是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今年安排重点前期项目60个,总投资958亿元。继续策划、完善关乎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前期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四)顺应宏观调控形势,着力解决资金筹措和土地供给工作的新问题

按照国家的要求,继续做好投资项目清理后续工作,继续做好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五小企业的清理工作。以资金筹措和土地供给为重点,搞好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衔接协调。要加强对国家宏观调控滞后效应的监测,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组织力量深入调研,分析原因,找出症结,研究对策。

在资金筹措方面:一要全力抓好增收。要依法加大对土地出让金、城市排污费、城建配套费等的征收力度,不能随意减免。对已上报省上的提高城建配套费标准、征缴车辆通行费等申请,要多方工作,力争早日获准出台。二要更多地争取中省资金支持,特别是争取更多的国债支持。根据国家2005年国债资金投向,要积极向国家和省上提出、上报一批申请国债投资项目,切实做好衔接、沟通和争取工作。三要争取信贷支持。加强同金融部门的联系,搭建平台,促进银企合作。要拓宽视野,加强同各股份制金融机构的合作。四要加快利用国外贷款工作。争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项目如期签约,力争得到较大贷款额度;加快推进西安城市交通综合改善工程等重大外贷项目的前期工作。

在土地供应方面:一要争取增量。对于已上报国务院、省政府的征地项目,争取早日获得审批。要努力做好政府土地储备工作。及时把退二转三的企业用地实施收购。二要盘活存量。对征地已被批准,用地单位无力缴纳土地出让金,又超过规定时限的,土地部门可出资收购,作为储备土地;对长期闲置,迟迟不能开工建设的土地,要坚决依法收回。三要进一步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范围,力争使国家《划拨土地目录》以外的用地全部纳入有偿使用范围。四要高度重视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对于国务院、省政府已经批准的征地项目,建设单位要及时筹集征地资金,区县政府要切实做好对被征地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保证征地资金及时足额补偿到位,同时体现人本化拆迁的要求。

(五)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营造内外开放新态势

要继续着力解决“外资少”的问题,积极合理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一是构建立体的招商引资网络,建立高层次、宽领域、有实效的外联机制。与世界上有代表性的500强企业、商业协会、大财团、中介服务机构等建立信息沟通渠道。二是精心组织团队,赴资金、技术密集的国际和国内东南沿海等区域的定向招商活动。加大对招商活动中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切实提高履约率。三是发挥中心城市的吸纳功能,创造条件吸引西部省份大公司和优势资本向西安转移。四是继续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结合执行《行政许可法》,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着重解决好软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加强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增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意识。五是加快要素市场建设。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相适应,加快培育资本、土地、人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房地产中介、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组织等中介市场,构筑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

(六)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打造人与自然和谐新环境

按照“环境优市”的发展方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一要结合“创卫”工作要求,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重点是背街小巷、社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铁路沿线等区域的整治,保证年内列入国家验收。二要结合“创模”工作要求,加大水、大气和垃圾等污染治理。治理机动车尾气、油烟、扬尘、燃煤锅炉等污染源,加快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三要加快“大水”、“大绿”工程建设。加大浐、渭、灞河城市段河流的综合整治力度,拦水造湖,进一步扩大湖水面积。认真落实政策,巩固退耕还林已有的成果,加快六片、八河、十条路和台、塬、沟、壑的绿化,加快秦岭北麓植被恢复和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工作。四要做好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重点做好国家清洁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的各项工作。2005年上半年要新增压缩天然气加气站19座,投入运营的总数累计达到40座以上。全年新增天然气汽车200辆,累计达到10697辆。五要结合城市建设,在城区营造水景和绿地景观,优化美化净化城市。

(七)积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进步,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要增加投入,提高社会事业建设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社会危机处理等公共体系。一要认真抓好进入全市重点项目计划的16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17.29亿元的建设任务。二要加强教育、卫生、体育、广电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快西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工作。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抓好八院改扩建、120急救中心迁建、各区县传染病区建设及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加快西安广电中心和数字化改造工程建设。建成西安全民健身中心,建设“西安市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三要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经常性的再就业援助制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力争新增就业7.8万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四要以发展劳务经济为切入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扶持蓝田厨师、户县技工等劳务品牌,力争完成全年35万人的劳务输出任务。五要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落实工作。加快推行工伤保险,启动女工生育保险。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就业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使广大农民享有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要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八)加快体制改革进程,再添发展新活力

把改革和发展并重,加大力度推进各项改革进程。一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年内基本完成240户国有企业改制改组目标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主辅分离任务。要结合此次机构改革,抓紧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二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兼并、收购、租赁、承包、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和资产重组。三要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按照省上已颁布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实施意见,抓紧制定我市的贯彻办法,逐步建立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加快研究《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和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进一步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与国土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统计等部门密切配合的机制,加强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管和调控。四要按照经营城市的要求推进融资工作。探索组建几个大的融资平台,进一步增大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公司的资产规模,大胆探索发行市政建设债券的问题。五要在城市管理体制上取得突破。进一步下放城市建设和管理权限,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积极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多头执法问题。规划设计、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环卫、公交等企事业单位,要逐步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全面推向市场。上半年要完成市天然气公司合资改制,组建西安巴士股份公司。年内完成市政道路设计和施工单位的企业改制。六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完成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文艺表演团体等一批单位的改制。

(九)组织编制“十一五”规划,描绘城市发展新蓝图

去年,市委、市政府对编制“十一五”规划已经作了全面部署,各区县、各部门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全市也形成了规划初步思路。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关键一年,要集思广益、全力以赴搞好此项工作。一是做好与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衔接。全面贯穿科学发展观和“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开拓创新,拓宽发展内涵。二是研究提出“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组织完成好48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以及区县规划的编制工作,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相关政策。三是加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区县规划间的协调和衔接,切实把总体规划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和领域。四是围绕加快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四区一基地”建设做实做深规划,加强区域调控与产业调控的有机结合。五是加强重大前期项目的策划,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六是按照国务院即将颁布的《规划编制条例》,规范编制活动,认真贯彻并组织实施。

各位代表,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一年。我市发展和改革的任务相当繁重。我们要按照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的部署,提高标准,扎实工作,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