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 代表大会会刊 > 正文

关于西安市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4-06-26    来源:西安人大

 

       2004年2月11日在西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西安市财政局局长梁淑贞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出西安市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3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市各级政府战胜和克服了诸多困难,全面实现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去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867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2.1%,可比增长23.7%。剔除中省下划所得税收入,加上上划中省增值税、消费税和市县所得税,全市老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7.06亿元,增长25%。全市财政支出完成77252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1.5%,增长12.4%。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工商税收494132万元,完成预算的107.1%,可比增长21.2%。
    ——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收入38624万元,完成预算的111.9%,剔除农业税灾情减免后,可比增长11.6%。
    ——基金收入80633万元,完成预算的102.6%,增长44.4%。
    全市财政支出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38205万元,完成预算的88.8%,剔除中省专款比2002年减少因素,可比增长20.7%。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49654万元,完成预算的90.3%,增长46.5%。
    ——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支出9499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可比增长9.24%。
    ——农、林、水利和气象支出28597万元,完成预算的90.1%,增长20%。
    ——城市维护、环保、水资源建设支出135465万元,完成预算的83.4%,增长16.3%。
    ——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170647万元,完成预算的97.8%,增长6.7%。其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114111万元,完成预算的96.9%,增长9.5%;用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39204万元,可比增长26%。
    ——行政和公检法支出166453万元,完成预算的96.3%,增长14.7%。
    ——社会保障支出30868万元,完成预算的94%,增长27.3%。
    去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83431万元,完成预算的117.3%,可比增长29.9%。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
    ——工商税收233354万元,完成预算的107.2%,可比增长21.6%。
    ——契税完成3174万元,完成预算的109.4%,剔除高新区一次性清理以前年度收入1900万元,可比增长40.8%。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完成9925万元,增长14.7倍,增幅较大,主要是国有产权出让增加收入。
    ——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和政策性退税3100万元,完成预算的34.4%,下降77.6%,主要是将原列的粮食超储补贴和副食品风险基金等改列支出。
    ——其它收入(含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53799万元,完成预算的151.8%,增长32.7%。
    ——教育费附加收入完成4635万元,完成预算的110.1%,增长14.8%。
    ——排污费和水资源费收入完成9215万元,完成预算的126.2%,剔除2002年收入中含黑河附加收入8600万元的因素,可比增长13.5%。
    ——基金收入72429万元,完成预算的106%,增长43.5%。其中,国土出让收入64528万元,完成预算的107.5%,增长59.8%。
    市本级财政支出43126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6.3%,增长9.8%。完成预算较低,主要是基本建设、城市维护、教育支出等项目专款下达较晚,结转下年。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35173万元,完成预算的88%,剔除中省专款比2002年减少因素,可比增长14.4%。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47939万元,完成预算的90%,增长49.8%。
    ——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支出7606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剔除高新区2002年为中央专款安排一次性配套资金1300万元的因素,可比增长9.2%。
    ——农、林、水利和气象支出16999万元,完成预算的87.2%,增长28.5%。
    ——城市维护、环保、水资源建设支出109553万元,完成预算的81.4%,增长17.7%。
    ——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45972万元,完成预算的91.7%,剔除2002年中省单位医疗费支出9890万元、教育支出中2373万元的项目资金结转下年因素后,可比增长19.8%。其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15066万元,完成预算的94%,可比增长13.4%;用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21932万元,可比增长31%。
    ——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32872万元,完成预算的87.6%,增长9%。
    ——行政和公检法支出76438万元,完成预算的92.3%,增长14.7%。
    ——社会保障支出17969万元,完成预算的94.5%,增长19.5%。
    2003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在“非典”及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实现当年增收127976万元。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规模和效率的不断提升,区县经济发展活力的不断增强,使我市税基、税源不断扩大;在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我市经济发展逐渐步入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的良性循环,特别是今年面对“非典”及洪涝灾害的严峻挑战,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两手抓”的方针,及时采取“四增一补”、工业振兴计划、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加大国有股权出让力度等措施,使我市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为财政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级财政、税务、国土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收入征管,确保了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同时,我市财税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和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财政对经济和社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及时调整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在实现“两个保证”、“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的基础上,保证了防治“非典”、救灾重建等应急支出的资金需要,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技改、科技、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等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全市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达23.07亿元,可比增长28.7%;社会保障及医疗卫生支出7.01亿元,可比增长22.2%,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杠杆的聚合和放大效应,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由于2003年财政决算正在编审之中,预算执行结果待决算编审结束后,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强创佳”的总体要求,我市财政工作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一是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支持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全年下达和拨付国债建设及重点基建项目资金4.09亿元,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改造、农林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落实城市大绿工程建设启动资金2000万元,支持生态环境改善。完成财政城建支出14.6亿元,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为我市争取国内银行110亿元的城市基础设施贷款授信额度,已有30.8亿元的贷款陆续投放到重点城建项目。二是全力支持抗击“非典”和抗洪救灾。及时出台了支持商贸、餐饮、旅游服务、运输等行业复苏和发展的14条政策措施,调高了个人纳税人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稳定增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多方筹措“非典”防治资金,全市财政防治“非典”支出累计达2222.59万元。及时下达防汛抢险救灾资金3745万元,用于抗洪抢险、灾民生活救济和房屋重建补助、校舍修建等,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汛情发生后,又安排了河堤及水毁修复工程专项资金3500万元。三是以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全市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达到4.13亿元,增长19.6%。四是认真做好“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一个低保”工作,完善工资统发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县级统管办法,实现了当年工资不拖欠的目标。拨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再就业专项经费1.95亿元,筹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担保资金5000万元,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城镇居民基本生活保障金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全年发放低保金1.15亿元。拨付离休人员医疗费补助款940万元,帮助解决了企业离休人员医疗费拖欠问题。建立了城镇低保对象子女上学救助制度,全年发放资助金206.1万元。安排拨付1276万元用于企业特困职工、重点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生活困难灾民救助和在册低保对象“双节”生活补助。完善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办法等,维护了社会稳定。
    ——各项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按照“精简高效、统一规范、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2003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了地方税收属地征管改革,初步建立起了“属地征管、集中征收、一级稽查、责任明确”的税收征管新模式和稳定的税收增长机制。在饮食、娱乐等7个行业实行了有奖发票改革,使这方面的税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对现行市与城六区财政体制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分税制财政体制,调动了各级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了取消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试点,全市有8万户约40万农民在上年减负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负869万元,亩均减负率达58%。这项改革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调动了广大农民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全市120个村实行了村帐乡镇代管,138个乡镇、街办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13户重点国企的改制,实现了西安民生、西京饭店等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出台了《西安市产(股)权交易管理办法》,规范了国企产权交易行为,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供了制度保障。
    ——财政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和完善了财政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分析制度。将经贸、外贸、人事等部门的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及育林基金、水资源补偿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将市级70户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租赁收入纳入财政收支统管。财政投资评审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评审项目69个,评审投资总额7.22亿元,审减率9.62%。政府统一采购的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采购金额达1.73亿元,资金节约率为9.02%。组织开展市级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工作,核实审批资产总额67.56亿元。按照“收支并举,内外并重”的原则,重点对国债项目、财政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社保资金、会计信息质量及部分区县财政收入质量等进行专项检查,对资金管理不规范、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作了纠正处理,进一步规范预算单位和项目建设部门内部管理制度,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回顾总结去年的工作,我市财政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虽然近几年我市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增收幅度较大,但与同等规模城市相比,收入规模和水平仍然较低,“大城市、小财政”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全市13个区县中,7个区县的财政还比较困难,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二是政府债务逐步进入还款高峰期,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财政供养人员多,供应范围宽,资金分散,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四是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不够高,支出责任还不尽明确,财政财务监管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
    今年我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原则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面落实“五个统筹”;不断深化财税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收入征管,努力增加财政收入,确保预算圆满完成;调整支出结构,保稳定、保运转、保安全、保改革、保重点,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财务监管,促进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按照上述原则和GDP增长13.5%的预期目标,2004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计划安排77.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69.34亿元,可比增长15%;基金收入安排8.06亿元。在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中,市本级安排39.67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2.43亿元,可比增长17.6%,基金预算收入安排7.24亿元。区县安排37.73亿元,可比增长12.7%(代编数)。
    全市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工商税收530260万元,可比增长15%。
    ——水资源、排污费收入8230万元,下降12%,主要是2004年将关闭一些自备井和排污费收费范围发生变化。
    ——其它收入(含行政性收费等)78655万元,下降4.1%。
    2004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396690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可比增长17.6%。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工商税收237300万元,可比增长15%。其中,省地税4760万元,国税部门79640万元,市地税部门152900万元。
    ——契税3790万元,增长19.4%。
    ——国有资产收益22990万元。
    ——国有企业计划亏损退库和政策性退税5000万元。
    ——其他收入51640万元,下降4%。
    ——教育费附加收入5490万元,增长18.4%。
    ——水资源、排污费收入8100万元,下降12.1%。
    ——基金收入72380万元,其中,国土出让收入62700万元。
    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做这样的安排是积极稳妥的。今年,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总体较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继续实施,以及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我市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和新举措,必将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为我市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央出口退税机制政策的改革,部分收费项目的相继取消,落实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涉外企业超税负返还,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落实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农业税税率整体降低一个百分点等,都会对我们组织收入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按照上述收入计划和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4年全市总财力为84.6亿元,其中:市本级总财力为49.84亿元,比2003年年初计划数(下同)增加11亿元,增长28.3%。在市本级财力中,可统筹安排的财力31.97亿元,比2003年增加6.44亿元。
    由于增支项目较多,财政支出也面临较大压力:2003年调资翘尾增支,增加大绿工程支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教育、社保、农业、农村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加大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承担必要的改革支出成本,弥补困难区县工资缺口等都需要增加大量的支出。此外,政府债务逐步到期,还贷压力也逐渐加大。
    根据今年财政预算安排的原则和财力情况,2004年全市财政支出安排84.6亿元,比上年预算安排数(下同)增长25.9%。其中,市本级安排49.84亿元,区县安排34.76亿元(代编数)。
全市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22900万元,增长26.5%。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40350万元,增长47.3%。
    ——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支出12784万元,增长18.8%。
    ——农、林、水利和气象事业费支出29889万元,增长43.4%。
    ——城市维护建设和环保、水资源建设支出155881万元,增长19.5%,此项支出是用专项收入安排的,执行中收多少支多少。
    ——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187995万元,增长17.9%。其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128672万元,增长16.6%。 
  ——行政和公检法支出162675万元,增长25.2%。
    ——抚恤和社会保障支出31750万元,增长71.8%,其中,“低保”和“再就业”支出21490万元,增长154.3%。
    按照收支平衡的要求,市本级财政支出安排49.84亿元,比上年预算安排数(下同)增长28.3%。其中: ——基本建设支出21100万元,增长20.6%。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39490万元,增长52%,主要是按照市政府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安排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18000万元。
    ——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支出10387万元,增长19%。
    ——农、林、水利和气象事业费支出17538万元,增长49.1%,主要是安排了大绿工程3440万元,增加了移民搬迁、畜牧业和果业发展等方面的支出。
    ——工交商等部门事业费支出6319万元,增长41.6%,主要是区县环保部门上划后其经费列为市级支出,并将物资、建材等公司1996年6月前在职人员经费支出纳入财政供养范围。
    ——城市维护建设和环保、水资源建设支出132762万元,增长19.1%,此项支出是用专项收入安排的,执行中收多少支多少。
    ——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60743万元,增长19.8%。其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26257万元,增长21.3%。
    ——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46918万元,增长28.3%。
    ——抚恤和社会保障支出16683万元,增长94.7%,其中,“低保”和“再就业”支出13672万元,增长171.5%,主要是增加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再就业资金。
    ——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支出23250万元,增长29%。
    ——行政和公检法支出79176万元,增长29.1%。
    ——政策性补贴支出6192万元,增长14.3%。
    ——其他支出25842万元,增长29.5%。
    ——总预备费支出12000万元,占财力的2.4%,符合《预算法》的规定。
    三、2004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财政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兴财理财的首要任务。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积极运用贴息、担保、奖励等优惠政策,通过银、企、财联动,吸附、粘合各种社会资金,增加投入力度,支持国企改革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业、环保及重点项目建设。根据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方向,适时调整我市国债建设项目结构,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各种金融性资金。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区县经济发展活力。
    (二)增收节支,努力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继续完善税收属地征管和有奖发票等改革,进一步加强国土出让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的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牢记“两个务必”,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切实加强单位内部管理,精打细算,坚决反对奢侈浪费。
    (三)增加“三农”投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农村医疗卫生和劳务经济等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配套措施,解决改革后县乡收支缺口和农业税收征管体制问题,力争用三年时间,把农业税税率逐步降低到2%左右(加上附加总体为2.4%左右),从体制上稳定和减轻农民负担。
    (四)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保费征缴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把符合条件的困难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完善下岗职工小额贷款担保办法,重点落实好对社区服务和公益岗位的财政补贴和再就业援助,努力促进再就业工作的开展。搞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服务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农村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
    (五)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财务监管。落实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并在部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经费定额标准的核定方法,逐步建立完善的项目资金评审机制,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扩大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完善政府采购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采购行为;启动“金财工程”,逐步实现财、税、国库的数据联网和资源共享。各级财政、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违反财经纪律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对预算资金和项目资金的使用监督和追踪问效,严肃查处“小金库”和损失浪费行为,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产权交易平台。建立政府债务动态报告制度和预警体系,建立科学的项目评审和决策机制,加强对或有负债的有效监控,提高项目单位还债能力,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六)坚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落实《预算法》,强化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继续实施《会计法》执法检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大抓落实工作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干部队伍政治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抓好反腐倡廉,全面推行政务公开。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干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水平,努力塑造一支政治合格、思想过硬、业务熟练、技能娴熟的复合型财政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在市委领导下,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的各项决议,自觉接受市人大和各位代表的监督,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苦干,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