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网欢迎您!
当前时间为: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 代表大会会刊 > 正文

关于西安市 2002 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03 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2003年2月11日在西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西安市财政局局长 梁淑贞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4-06-26    来源:西安人大

 

一、2002 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2年,我市各级政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十次党代会的工作部署,以“建强创佳”统揽各项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支出基本保证了“两个确保”、“两个保证”、“一个低保”和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600694 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 109.2%,较 2001 年可比增长(下同)17.5%。剔除中省下划所得税收入,加上上划中省增值税、消费税和市县所得税,全市老口径财政收入完成94.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2% 。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
    ——工商税收 419653万元,完成预算的107.9% ,增长 18%。其中:增值税25%部分完成91090 万元,完成预算的100.1%,增长12.6%;营业税完成186422 万元,完成预算的 112.9%,增长 27%;企业所得税完成 35047 万元,完成预算的102.8%,下降36.6%(主要是中央企业所得税短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36104万元,完成预算的114.3%,增长28.5%;其它各税完成70990万元,完成预算的105.5%,增长17.6%。
    ——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收入 36529万元,完成预算的 171.8% ,增长 84% ,主要是农业税政策调整。
    ——基金收入 55822万元,完成预算的113%,增长23.5%。
    2002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68756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 91.3% ,较上年增长 20.3% 。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 56859 万元,完成预算的 93.1% ,增长 87.6%,主要是上年国债补助项目等专款下达较晚,结转 2002 年支出。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 33884万元,完成预算的 90.8% ,剔除上年支出中所含所得税返还和建国饭店还贷后,可比增长13.8%。
    ——支农和农林水事业费支出23840万元, 完成预算的97% ,加上用水利建设基金返还安排的支出,增长 9%。
    ——城市维护、环保、水资源建设支出 116477 万元,完成预算的 80.1%,增长 13.8%,完成预算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项目结转下年支出。 
    ——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支出 9995 万元,完成预算的 100%,增长 11.3% 。
    ——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 159987万元,完成预算的97%,增长 16.3%。其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 104166 万元,完成预算的 97.6%,剔除上年支出中用国土出让收入安排的联大基建支出,可比增长 12.1%。
    ——行政和公检法支出 145073 万元,完成预算的 96.4% ,增长 26.6%,增幅高的原因主要是提高警衔工资标准。
    ——社会保障支出 24244 万元,完成预算的96.3%,增长 23.8%。
2002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390201万元,完成预算的 107.2%,可比增长 13.7% 。剔除中省下划所得税收入,加上上划中省增值税、消费税和市级所得税,全市老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6.5 亿元,比上年增长5.3%。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
    ——工商税收 283058万元,完成预算的 106.1% ,可比增长(下同)16.2%。其中:增值税 25% 部分完成 65975万元,完成预算的 100.3%,增长 13%;营业税完成115939万元,完成预算的108.9%,增长 23.5%;企业所得税完成30373万元,完成预算的 109.5%,下降 10% (主要是中央企业所得税短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 21233 万元,完成预算的104.1%,增长 22%;其它各税完成49538万元,完成预算的107%,可比增长21.8%。
    ——契税完成 4154 万元,完成预算的126.6%,增长 56.3% 。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完成 632万元,完成预算的39.5%,下降 71% 。
    ——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和政策性退税 13859万元,完成预算的 81.5%,增长 26% 。

    ——其它收入(含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 40556 万元,完成预算的 95.9% ,与上年基本持平。
    ——教育费附加收入完成 8475 万元,完成预算的 108.7%,增长 24.4% 。
    ——排污费和水资源费收入完成 16725 万元,完成预算的 74.7%,下降 26.6% ,主要原因是黑河附加取消。
    ——基金收入50460 万元,完成预算的136.4%,增长44.3%。其中,国土出让收入 40369 万元,完成预算的134.6% ,增长54.3%。
市本级财政支出 39292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 87.7% ,增长 21.3% 。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55963万元,完成预算的93%,增长90.1%,主要原因是上年国债补助项目等专款下达较晚,结转到2002年支出。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32001万元,完成预算的90.3%,剔除上年支出中所含所得税返还和建国饭店还贷后,可比增长13.8%。
    ——支农和农林水事业费支出13231万元,完成预算的98.9% ,加上用水利建设基金返还安排的支出,增长10%。
    ——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支出 8265 万元,完成预算的 100% ,增长 12.3%。
    ——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 50271 万元,完成预算的 92.7%,增长 22.1% 。其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 15680 万元,完成预算的 90.8% ,剔除上年支出中用国土出让收入安排的联大基建支出,可比增长13.8%。
    ——城市维护、环保、水资源建设支出 93104 万元,完成预算的78.3% ,增长 8.1% ,完成预算较低主要是部分项目结转下年支出。
    ——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 30161 万元,完成预算的 90.2% ,增长 54.3% ,主要是将市地税手续费由退库改列支出,从四季度起,将工商系统纳入预算管理,剔除上述两因素,可比增长 26.4%。
    ——行政和公检法支出 66629万元,完成预算的 90.1% ,增长 38.3% ,增幅高的主要原因是提高警衔工资标准。
    ——社会保障支出 15034万元,完成预算的 99.8% ,增长 25.5%。
    由于 2002 年财政决算正在编审之中,预算执行结果待决算编审结束后,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2002年,为确保预算任务的完成,我市各级财税部门围绕“建强创佳”的工作目标,以机构改革和“创佳、争先、评差”活动为动力,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和职能转变,不断加强作风建设,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㈠财政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并保证资金及时拨付。全年共争取国债转贷和国债补助资金 2 亿元;中省项目资金 1.5 亿元;按照经营城市理念,通过对土地出让实行招标拍卖,组织国土出让收入 4.29 亿元。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国际、国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各项贷款。在积极筹措资金的同时,坚持按项目、按工程进度及时拨付资金,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了投资和消费。二是重新制定了市对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旅游开发区的财政体制,从体制和政策上积极支持开发区“二次创业”。三是加大了支农投入,全年财政支农投入总量达到 2.66 亿元,重点支持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病险水库改造、节水灌溉、河流治理、退耕还林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项目。四是投入资金 2.42 亿元,保证了“低保”、“再就业”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资金需求。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㈡财政改革迈出新步伐。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实行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制定了所得税入库办法,并在反复测算的基础上,核定了各区县所得税基数和财力返还基数,确保了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市级 19 个部门试行部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了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在编制2003 年预算时,全部市级单位均编制了部门预算,一些区县也开始试编部门预算。进一步扩大了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实现了管理机构与采购机构分设,全年政府采购合同总金额达到 5000 多万元,平均节约资金 10% 以上。在市、区县两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阎良、高陵、雁塔、长安等区县在部分乡镇进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和村帐乡(镇)管试点,为乡镇一级全面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积累了经验。对各类财政专户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为 2003 年试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将公安、法院、工商、环保、计生等五部门的预算外收费收缴国库,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新的农村税费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各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农民负担比改革前平均减轻 39% 。以上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和深化,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㈢增收节支工作成效显著。去年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增收节支工作会议,对增收节支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严厉打击各种偷逃税行为,继续开展“双高”行业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重点稽查和催收清欠工作,积极推行和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促进了税收秩序的好转和各项税收的及时足额入库,确保了全年增收目标的完成。与此同时,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在确保干部职工工资不发生新的拖欠和“低保”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努力保证政权建设、科技、教育、环保、扶贫、农业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等一般性支出。增收节支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㈣“两个保证”、“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的工作目标基本实现。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在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增加对困难区县工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工资专户管理和监督检查,实行工资发放情况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县区统管,加大资金调度等办法,实现了干部职工、离退休干部离退休费、特别是教师工资不发生新拖欠的目标;通过市上补助,区县和企业自筹等办法,解决了离休干部医疗费拖欠问题;在继续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低保”面,提高了“低保”资金市级承担比例,保证了“低保”资金足额按时发放;及时上划资金,保证了上划省管理的我市下岗人员基本生活费的发放。
    ㈤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坚持以监促收、以监促管,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加强国债资金监管,对国债建设资金实行了项目部门单位一把手负责制,严格资金审核、拨付、管理使用等制度。组织开展了全市国债建设项目自查和重点检查,配合上级部门对中小学危房改造、配水管网工程、金花立交桥等国债项目进行了审计,对检查和审计出的违纪问题,逐单位、逐项目、逐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完成了工程预决算标底评审项目 6 个,送审总额 3.22 亿元,审定金额 3.02 亿元,净审减额为 1946 万元,平均审减率为 6.05% 。组织开展了社会保障资金和“收支两条线”规定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先后对 157 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和中小学、卫生防疫、集贸市场等收费情况进行了检查。配合整治投资环境,对现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纠正不合法或不规范收费项目 35 个。继续开展《会计法》执法情况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加大了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财政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障碍和企业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进一步增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有待进一步理顺,支出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措施仍需下大力气落实,农村债务如何消化的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四是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刚性支出增长较快,困难区县保工资的压力仍然很大。五是一些区县和部门经费紧张与铺张浪费并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 2003 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3年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也是实现我市“建强创佳”目标的关键性一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于加快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建强创佳”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我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市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建强创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体制与制度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步伐,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开展增收节支,严格财政收支管理,支持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计划安排65.01亿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可比增长(下同)13.5% 。其中,市级42.31亿元,增长13.5%;区县22.7亿元,增长13.5%(代编数)。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工商税收461250万元,增长13.5%。其中,增值税25%部分103400万元,增长13.5%;营业税218220 万元,增长17.1%;企业所得税29220万元,增长13.5%;城市维护建设税40100万元,增长11.1%;其它各税70310万元,增长5.8%。在工商税收中,国税部门126670万元,增长13.5%;地税部门334580万元,增长13.5%。
    ——水资源、排污费收入 8300 万元,下降 53.1 %,主要是黑河附加取消。
    ——其它收入 (含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61430 万元。
     2003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423100 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可比增长(下同)13.5%。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工商税收308950万元,增长13.5%。其中,增值税25%部分 74900 万元,增长13.5%;营业税138220 万元,增长19.2%;企业所得税25080 万元,增长13.5%;城市维护建设税 23610 万元,增长11.2%;其它各税47140万元,增长3%。在市级工商税收中,省地税 5980 万元;国税部门 97770 万元,增长13.5% ;市地税部门 205200 万元,增长13.5%。
    ——契税 2900 万元,下降30.2%,主要是房产交易税率下降。 
    ——国有企业计划亏损退库和政策性退税 9000 万元,下降 35.1%,主要是按上级财政部门要求将消化新增粮食财务挂帐和超储费用补贴等由退库改列支出。
    ——其他收入 35450 万元。
    ——教育附加收入 9200 万元,增长 8.6% 。
    ——水资源、排污费收入 7300 万元,下降 56.4 %,主要是黑河附加取消。
    ——基金收入68300万元,增长 35.4%,其中,国土出让收入 60000 万元,增长 48.6% 。
    今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做上述安排是积极稳妥的。主要是考虑到我市经济工作围绕“建强创佳”目标提出的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正在贯彻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具体工作之中,我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这将为财政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所得税地方分享比例下降、部分企业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减收、房产交易契税税率降低等,都将对我市财政收入的增长造成一定影响。
    按照上述收入计划和现行财政体制计算, 2003 年全市总财力为 67.2 亿元,其中:市级总财力为 38.84 亿元,比 2002 年年初计划数(下同)增加 6.6 亿元,增长20% 。在市级财力中,可统筹安排的财力 25.53 亿元,比 2002 年增加5.8 亿元。
    由于增支项目较多,财政支出也面临较大压力: 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政府债务逐步到期,还贷压力逐渐加大;扩大低保面、公益性再就业岗位补贴、下岗职工1/3 生活费以及弥补困难区县工资缺口等都需要增加大量支出。支出预算安排的难度相当大。因此,今年财政支出预算的安排仍然坚持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在首先足额安排干部职工工资和国家机关正常运转所需经费,留足调资增支经费和困难区县工资补助,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的前提下,加大对社会保障、科技、工业技改、教育和农业等重点支出的投入。 
    2003年全市财政支出安排 67.2 亿元,比上年预算安排数(下同)增长 19.4% 。其中,市级安排 38.84 亿元,区县安排 28.36 亿元 (代编数) 。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 18100 万元,增长 55.4% ,主要是高新区、经开区 2002年将应列入基本建设支出的项目列其他支出,今年按要求列入基本建设支出。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27396 万元,剔除上年预算安排中建国饭店还贷等一次性支出后,可比增长28.3%。
    ——支援农村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农林水事业费支出 20840 万元,增长 9.2% 。
    ——城市维护建设和环保、水资源建设支出 130408 万元,增长 3.4% ,主要是因专项用于城市建设支出的黑河附加、道路通行费等收费项目取消。此项支出先收后支,执行中收多少支多少。
    ——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支出10757万元,增长13.4% 。
    ——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 159497万元,增长 16.1% 。其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 110388 万元,增长 14.5% 。
    ——社会保障支出 18478 万元,增长 28.6% ,其中,“低保”和“再就业”支出 8450 万元,增长 123.4% 。
    ——行政和公检法支出 129908万元,增长 18.1% 。
按照收支平衡的要求,市级财政支出安排 38.84 亿元,比上年预算安排数(下同)增长 20%。其中:
    ——基本建设支出 17500 万元,比上年 (下同) 增长 55.6% ,主要是高新区、经开区 2002年将应列入基本建设支出的项目列其他支出,今年按要求列入基本建设支出。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 25976 万元,剔除上年预算安排中的建国饭店还贷后,可比增长28.7% 。
    ——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支出8728万元,增长17% 。
    ——支援农村生产、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林水事业费支出 11765 万元,增长 17.7% 。
    ——工交商等部门事业费支出4462万元,增长0.8%。
    ——城市维护建设和环保、水资源建设支出 111426 万元,增长 4.9% ,主要是因专项用于城市建设支出的黑河附加、道路通行费等收费项目取消。此项支出先收后支,执行中收多少支多少。
    ——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 50707万元,增长 18.5% 。其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 21652万元,增长 18.9% 。
    ——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 36573万元,增长82.9%,剔除今年纳入预算管理的工商系统经费和地税经费后,可比增长1.6%。
    ——社会保障支出 8569 万元,增长 27.8% ,其中,“低保”和“再就业”支出 5035 万元,增长 67.8% 。
    ——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支出18023万元,增长20.9%。
    ——行政和公检法支出 61308万元,增长 11.6% 。
    ——政策性补贴支出5415万元,增长576.9%,主要是按上级财政部门要求将消化新增粮食财务挂帐和超储费用补贴等由退库改列支出。
    ——其他支出19948万元,增长35.7%,主要是今年多安排了部分还贷准备金,剔除这一因素,可比增长5.1%。
    ——总预备费支出 8000 万元,占财力的 2.1% ,符合《预算法》的规定。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确保 2003 年财政预算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㈠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
要把培植和壮大财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建强创佳”和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在体制、政策和资金上继续支持开发区实施“二次创业”;以实现农民增收、农村脱贫为目标,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现工业振兴。
    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省更多的资金支持;加大利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力度,搞好城市国有土地、广告牌位和道路冠名权等城市资源的市场运作,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和人居环境。
    ㈡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坚持创新与发展,不断推进财政改革
    积极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税收属地征管,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同时,将部门预算与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结合起来,合理编制综合财政预算。继续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试点。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规范支出次序,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坚持“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一个低保”的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增加对科技、教育、技改、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减少对经营性、竞争性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改进社保资金的征管模式,尽快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水平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拿出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配套办法,确保“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
    ㈢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优化国有资源配置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国退民进”的方针,继续深化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积极探索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和管理方式。坚持在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基础上,通过“人资分离”、“职工持股”和经理层持股等措施,建立国有企业逼退机制,努力盘活各类国有资产,逐步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促进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有步骤地使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转而加强国有经济对基础产业和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做好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和考核评价等基础性工作,规范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强化监管,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防范国有资产和资源流失。
    ㈣强化收入征管,确保完成全年预算
    认真贯彻《预算法》和税收“十六字方针”,强化收入征管,严格依法治税,逐步建立起体制健全、解缴规范、征管科学、增长稳定的机制。加大税收稽查和专项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偷、骗、抗、逃税行为,防止和减少税收流失。认真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坚决制止擅自减、免、缓税行为,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认真研究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改革农税征管体制,规范“农业四税”征管。深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各项非税收入的收缴,挖掘潜力,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㈤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继续发扬“两个务必”的传统和作风。充分认识我市“吃饭财政”的实际,在全市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提倡和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行为,坚决制止乱开口子、滥发钱物、花钱大手大脚、摆阔气和相互攀比之风。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分析和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压缩各种不必要的会议、车辆购置、接待和出国考察以及各种无实际效果的论坛、研讨会等,努力把这方面的支出,真正减下来。编制预算时要精打细算,预算执行中要严格把关,讲求实效。各项专款的安排和使用都要实行计划管理,严格审批程序,把有限的资金安排好、使用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监督检查和现金管理,认真落实控制现金支出的措施和办法,堵塞支出管理中的各种漏洞,杜绝损失浪费,抵制不正之风。各级财税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六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具体收入和支出中,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
    ㈥加强财政监管,规范财经秩序
    继续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切实抓好源头治理,不断提高财政监督检查的质量与效果,依法行政、依法监督,以监促收,以监促管,加大对财政全额投资项目或财政投资比重较大的项目的评审力度,组织开展国债建设项目和重点建设资金专项稽查,全面实施《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的执法检查,坚决打击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的行为,加大会计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㈦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要把认真学习、全面领会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教育的首要任务来抓,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财政工作,加快财政改革与发展。要把廉政建设、创建文明机关和开展“创争评”活动结合起来,积极转变作风,努力造就一支勤政、廉洁、高效、务实的财政干部队伍。